财联社11月14日讯(记者刘阳)曾一度被业界诟病的“零公里二手车”乱象,随着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或将成为历史。
11月14日,国家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提到,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含180天)的车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指导本地企业补充提交该车辆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内容包括出口国别、车辆信息、提供售后服务的网点信息等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对无法提供上述材料的车辆,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对于通知实施日前已办理转让登记待出口手续的车辆,要指导企业做好合同履约并有序出口。
“从政策发布的时间、内容来看符合行业预期,并给予企业1个半月左右的缓冲期。”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在对该《通知》进行解读时表示,“不久前,行业内针对‘零公里二手车’展开了激烈讨论。此次出台政策目的是让二手车出口回归旧车出口这一本源,同时进一步强化出口企业行为监管,提升出口综合服务水平。”
所谓“零公里二手车”,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于今年5月给出了“定义”。“‘零公里二手车’是现在的一种(行业)怪象。”魏建军称,“所谓‘零公里二手车’,就是指上完牌照就算完成了注册,好像是卖出去了,但又回到二手车商手里。有三四千家都在卖,是非常乱的。”
相较于魏建军对“零公里二手车内循环”的“痛批”,业内对普遍认为,部分车商将国内新车上牌后以二手车名义出口,以避开进出口管制和关税,甚至套取国家补贴,同样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类车辆虽为新车,但无法享受厂家官方质保,且可能存在产权债务风险,对经营者品牌形象造成冲击。这些乱象反映了二手车出口行业在监管、标准、服务和诚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管、规范标准、提升服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二手车出口量持续高速增长,1-8月突破4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首次突破30%。预计全年将达50-60万辆,较2019年试点初期的不足0.3万辆增长超145倍,年复合增长率超100%。
“近几年,我国二手车出口量增长快速,出口主体日益增多,出口国家遍布全球,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极少数企业不诚信经营、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抹黑了中国二手车出口的整体形象,甚至造成信任危机。”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表示。
二手车出口量的爆发式增长伴随着“泥沙俱下”,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9月26日,商务部发布公告,为促进新能源汽车贸易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有关规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
“我国二手车出口自2019年试点启动以来,凭借3.59亿辆汽车保有量、成熟供应链及高性价比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0年二手车出口仅4300辆,2024年突破43.6万辆,覆盖16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在此背景下,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出台《通知》,并非单纯的“约束性监管”,而是以“引导”推动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方案:既通过明确规则划定行业底线,促使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更通过配套支持措施,推动全行业“合规提质”,为二手车出口从“规模增长”迈向“价值增长”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