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华银行14日发布的《东盟连接》报告显示,尽管美国贸易政策带来短期阻力,但东盟凭借日益加强的跨境政策协调、深化的区域一体化和供应链多元化趋势,中长期贸易和投资前景依然强劲。
报告预测,东盟的年均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到2030年或将从2024年的2250亿美元增至约3700亿美元,总贸易额同期将从3.8万亿美元增至5.3万亿美元。
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东盟的FDI流入保持韧性。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国际收支(BOP)FDI负债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2%,主要由流入新加坡和泰国的强劲投资所驱动。
然而,报告提醒,短期FDI流入或面临阻力。这归因于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政策,以及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东盟主要FDI来源地,为寻求关税豁免或更有利贸易条款而承诺对美进行大规模投资,这可能分流原本流向东盟的资本。
贸易方面,2025年前九个月,东盟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贸易额同比增长11.5%,超过了2024年全年8.0%的增速。报告分析,这部分是由于企业在美国关税预期下提前进行了“抢先装运”活动。此外,全球对人工智能(AI)相关资本支出的热潮也提振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电子电器贸易。
大华银行预计,受美国关税延迟效应以及“抢先装运”后“偿还”效应的影响,东盟六国的贸易增长可能在2026年放缓。
尽管短期面临挑战,大华银行对东盟的中长期前景保持信心。报告强调,东盟的长期积极前景基于几大关键驱动力:
加强跨境政策协调: 例如,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在2025年上半年已吸引88亿美元的批准投资。
深化区域一体化: 东盟成员国近期签署了升级版的《东盟货物贸易协定》(ATIGA)和《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3.0版,旨在提升海关效率并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的合作。同时,《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定》(DEFA)也已实质性结束谈判,计划于2026年签署。
庞大且增长的消费群体: 东南亚拥有近7亿人口,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基地,且人口结构相对年轻,预计要到2050年代中期才会达到峰值。该地区日益富裕的消费群体使东盟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供应链多元化: 持续的供应链调整和多元化趋势为东盟带来了新的机遇。
2030年东盟经济总量预计达5.8万亿美元
报告认为,在上述因素推动下,东盟经济将进入制造业、生产力、投资、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提升的良性循环。
大华银行预测,到2030年,东盟地区经济总量(名义GDP)预计将扩大至近5.8万亿美元,较2025年的4.2万亿美元增长约40%。同期,人均收入预计将从6000美元增至8000美元。
在FDI方面,到2035年,年流入量预计将超过5600亿美元。在贸易方面,到2035年,总贸易额预计将超过7万亿美元。
在实际经济增长方面,报告预测东盟六国2025年平均增长率为4.6%,2026年受贸易不确定性影响将放缓至4.2%,但在2027年至2030年的中期内,预计将恢复至年均4.6%左右的增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