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于11月11日至11月13日在深圳召开,在资本市场主论坛环节,A股首席策略师裘翔以“角逐定价权,迈入低波市”为题,核心围绕A股基本面范式变化、增量流动性结构调整及2026年行业配置思路三大维度展开论述。
展望2026年,裘翔指出,A股全球营收敞口企业已不局限于少数公司,而是足以推动整个A股的行情,未来A股的基本面要放在全球市场需求去看,而不是单看本土需求。在此框架下,中美格局决定了行情的节奏和顺畅程度。
为何说未来A股是全球的A股?
围绕A股基本面范式变化,裘翔首先从数据变化上进行分析。过去20年,A股制造业市值前30大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05年到2015年,从7%逐步攀升至10%,2015年到2020年又从10%跃升到23%,而过去不到5年时间便从23%加速扩张到45%。
这一全球化特征并非少数企业专属。裘翔谈到,若计算整个A股非金融板块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据统计,利润占比超过20%的公司已占到金融板块利润近4成。换言之,当前的时间节点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和利润的增长。裘翔称,若仔细分析结构便可发现,行情真正上涨来源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而这一情况不同以往。
以往行情都会根据信贷、非标、企业债等用来观测基本面的社融指标,但裘翔指出,随着部分A股上市公司全球化运营程度不断提升,加速出海,高海外敞口企业经营基本面已与这些社融指标基本脱敏,在观测今年行情时失效。
从影响面最广的上证综指来看,上证非金融和上证非金融两油境外收入占比从2015年到2025年均有所提升;而地产链相关行业市值占比在10年间下降至5.5%,消费类行业期间从7.3%上升至2020年高点18.3%后,便一路降至当前的7.4%。
基于上述数据,裘翔给出明确结论,中国资本市场正从本国敞口的新兴市场特征,逐步转向全球敞口的成熟市场特征。“A股未来不仅是中国的A股,还是全球的A股。”裘翔强调,A股的新能源、资源、锂电、智能车等领域的公司并不是因为是中国公司才需要配置,而是因为这批企业就是全球最优秀的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中寻找机会,在逆全球化时代下推进全球化布局,是这个时代矛盾又成立的事实。
在这一框架下,现阶段相比国内经济周期,中美关系对A股影响更大。两个关键节点值得关注,分别是中美经贸协议落地和美国中期选举尘埃落定,而这两个节点或将市场行情分为三段:从目前到2026年一季度、明年一季度到11月上旬,以及明年11月上旬以后。其中,中美关系在第二阶段有望迎来平稳期,A股行情有望迎来持续上涨。
A股盈利增速方面也与上述划分阶段相仿。裘翔预计,中证800非金融全年增速为5.9%,中证800全年增速为4.8%。
增量流动性产生了何种变化?
A股市场资金生态正发生显著重塑,追求稳健回报的绝对收益资金已成为入市主导力量,资金长期流向权益资产的趋势已形成市场共识。
裘翔分析,本轮行情中,普通投资者积极性或才刚刚起步,高净值人群及企业客户出于资产配置和规划的角度,参与热情更高。
从市场增量来看,以险资和私募为代表的绝对收益类产品形式为主。今年保费收入已有5.21万亿元,而根据相关实施方案,若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A股,则月均净流入规模能达到1500亿+的量级。
裘翔指出,ETF市场,工具型产品发展态势明显好于宽基型产品。
今年以来,行业和主题型ETF份额占比持续上升,截至三季度末,行业与主题ETF合计规模为12024亿元,规模占比达到55%。裘翔认为,市场体现出典型的工具性产品特征。
从数据来看,2018年以来,ETF净申购额与市场走势基本保持着负相关性。裘翔分析,考虑到主动赛道型产品和工具型ETF有一定布局板块的顺周期特性,实际上,宽基ETF在平抑波动大盘指数波动,而工具型产品在加剧局部板块波动。
散户投资行为也受市场生态变化影响,网络自媒体催生的新型类投顾服务模式,正逐步改变散户的投资逻辑。这类模式与传统投顾在服务形式、信息传递上存在差异,盈利核心在于流量积累与信息变现,网络投顾KOL的信任机制与盈利模式存在差异,既有“催人上车”,也有“劝人谨慎”。
裘翔认为,在舆论时代,零售客户面临的舆论环境实际上更加多元,群体效应带来的单边影响在弱化,这是市场资金生态在逐步发生的一大重要变化。
裘翔看好居民长期存款搬家的趋势,将间接通过稳健型绝对收益产品入市,而这些资金生态的一系列变化,最终都指向A股整体波动率长期下降的必然趋势。
行业配置看好三方面
围绕2026年A股投资机会,裘翔明确三大核心方向:传统制造业提质升级、中企出海与全球化布局、新应用拓宽AI商业化场景。
对于传统制造业提质升级的逻辑,裘翔解释,当前处于欧美和中国传统制造业资本开支同时放缓,但新兴市场国家替代性追赶加速的窗口。“要把当前的时间窗口去充分变现利益,把份额变成纯利润,再以超额利润加强研发,保持技术优势,避免因”低效内卷“而浪费这一历史性事件”。
结合 “十五五” 规划中对产业链的强化表述,他进一步指出,“未来制造业发展不再简单追求规模,而是把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和利润”,终极目标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利润占比向增加值占比靠拢,伴随着市值体量倍增。
裘翔建议,可密切关注有足够供给优势的行业,包括战略资源品,极强份额和技术优势行业,以及有充分竞争优势但同时内卷外化倾向的行业。
中企出海与全球化布局同样被看好。裘翔提到,今年一些代表性企业呈现了全球市场对打开中企市值空间的重要性,来自海外收入和利润潜力不断超出市场预期,且在更大样本层面,“出海”带来的优秀财务表现也非常明显。近三年来,面对复杂的贸易环境与国内市场竞争,乘用车、新能源动力系统(锂电池)等优势产业正加速全球产能布局。
第三大投资机会聚焦科技领域,核心是通过新应用拓宽AI商业化场景。裘翔分析,从今年三季度末的公募基金持仓来看,TMT板块的持仓已经突破40%,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板块的短期弹性,加剧了博弈。但针对“40%规则”的博弈,只能回答短期的风格切换,难以给出未来一年的指引。AI的投入是否能够通过商业闭环实现可观的资本回报,是市场当前对科技板块焦虑的核心,也是2026年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最关键的产业因素。
权益资产红利时代才刚刚开始
裘翔最后总结,权益市场正逐步承接房地产在居民财富配置中的历史功能,权益资产红利时代才刚刚开始。一方面,主动布局、长期参与,避免错失时代机遇;另一方面,坚持稳健投资理念,淡化短期波动,将权益资产视为陪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工具。
从核心结论来看,未来A股基本面要放在全球市场需求去看,而不是单看本土需求,后续应关注中美签署贸易协议、美国中期选举两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