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呼伦贝尔鄂温克草原的伊敏河畔,锡尼河东苏木的牧民们驾着割草机忙碌了一天。满载草捆的运草车正驶过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援建的清洁能源路灯,缓缓驶向自家院落。这一捆捆沉甸甸的牧草,正是牲畜能安然越过寒冬的“口粮”。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在内蒙古的能源保供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着力巩固集团公司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县以及公司包联帮扶村和企业周边相对贫困村的建设成果,将“能源报国”的使命与乡村振兴的责任紧密相连。
“光”耀草原,点亮牧区新生活
2024年,随着一笔100万元的清洁能源亮化工程专项捐赠落地,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鄂温克电厂与属地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的情谊愈发深厚。
“以前夜里巡羊群,手电筒电池用得快,遇上暴风雪更是提心吊胆。”在锡尼河东苏木生活了半辈子的牧民斯仁感慨。2024年冬天,鄂温克电厂新能源项目部的丛晨曦踏着齐膝深的积雪来到这里时,发现全苏木夜间照明覆盖率不足,漆黑夜晚的乡村小路更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我们踏雪走遍了苏木,发现传统电网延伸成本高、维护难。”丛晨曦回忆道。经过调研,电厂决定发挥专业优势,将帮扶资金精准投向“清洁能源亮化工程”。如今,一盏盏清洁能源路灯串起牧民定居点,每盏灯配备的储能系统可保障连续5个阴雨天正常照明。
点点微光,串联起草原上一户户牧民的家,成为了草原上黑夜里的繁星。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除在基础设施建设帮扶之外,在教育慈善、公益救助等方面也持续发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职责使命,形成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格局。
“驻”进民心,绘就民生幸福图
从草原深处的清洁能源点亮希望,到村落巷陌的真情帮扶温暖人心,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的责任担当不仅体现在项目援建中,更扎根于一个个驻村干部扎根基层、“驻心”为民的实践里。
近年来,该公司持续深化与结对包联地区的帮扶工作,党委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聚焦实际发展需要和民生痛点,切实解决了包联地区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姜家湾村重点监测户,薛学贵妻子吕桂香罹患肺癌后,家庭陷入困境。来自内蒙古元电公司的驻村第一书记季凤云得知后,几乎成了薛家“常客”,每次上门都拎着米面油,坐在炕头陪夫妻俩拉家常,一边宽慰他们放宽心,一边忙着联系医院、对接医保政策。“季书记跑前跑后帮着申请大病保险,还推荐了好几个靠谱的医生。”薛学贵至今满是感激。
季凤云牵头村“两委”制定“一户一策”动态方案,为大病、意外支出大的农户建立一对一台账,定期上门;联合医保部门办“防贫保”减大病负担;还组织“帮扶小分队”,发现返贫风险第一时间介入。“曾有村民家老人重病花十几万,靠‘防贫保’报了大部分,还申请了临时救助,没让他家返贫”,村党支部委员连连称赞。
“走出来了,就不能让村民再回去!”这是季凤云的承诺,更是行动。冒雨上门核实灾情、深夜帮村民对接政策,季凤云始终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如今,姜家湾村11户重点监测户都过上了稳当日子。
“暖”护成长,播撒教育新希望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育乡村未来力量的关键一笔。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将帮扶目光投向校园,为务工、随迁子女的成长保驾护航,在乌海市海南区第一小学书写了政企协同助学的温暖篇章。
海南区第一小学地处工业区,是务工与随迁子女教育“主阵地”。生源多来自回迁及棚户改造区,家庭流动性大、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部分学生由祖辈照料,家庭教育薄弱。加之教师缺乏长效激励、部分学生面临学业生活压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受阻。
2023年8月,响应乌海市海南区能源局捐赠倡议,国能内蒙古西来峰电力有限公司迅速行动,50万元专项教育基金落地该校。
教育基金精准支持师资建设,设立专项绩效奖励,覆盖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群体,教学突出者与优秀管理者均能获表彰。教育基金也是困难师生的“暖心后盾”,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业资助,为特殊困难教师纾困。五年级学生小宇曾因家贫面临辍学,基金为其缴纳教辅费并发放补贴,让他能专心学习。
如今基金“赋能效应”凸显,学校两次获评“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目标管理先进集体”,25名教师获区级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市级优秀教学能手,6人获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师创新教法,学生安心学习,不少中等生“逆袭”。
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公司将继续立足能源优势、聚焦民生需求,把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更多务实举措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书写更多“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