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张弛
深交所网站显示,11月13日,正在闯关IPO的宁波惠康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康科技”)披露了第一轮审核问询函回复。在首轮审核问询函中,惠康科技核心竞争力、业务模式、实际控制人认定以及合规性等关键问题受到交易所关注。

招股书显示,惠康科技是一家以制冷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核心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制冰机、冰箱、冷柜、酒柜等,主要应用于民用及商用领域。
此次冲击上市,惠康科技拟募集资金约17.97亿元。据悉,惠康科技主板IPO于2025年6月12日获得受理,并于当年6月26日进入问询阶段。
深交所的问询函首先聚焦于惠康科技的业务与行业地位。惠康科技自2003年开始研发制造制冰机产品,并在该领域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公司以ODM业务为主、OBM业务为辅,核心产品制冰机在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19.30亿元、24.93亿元、32.04亿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深交所关注到公司预计2025年经营业绩存在下滑情形,要求公司详细说明其在制冰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应对市场竞争和行业趋势的措施。
惠康科技在回复中表示,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形成了冰厚智能控制、高效散热等核心技术,产品在小型化、智能化、绿色节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公司还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并通过新产品开发和销售拓展,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此外,公司强调其在制冰机行业的领先地位,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2%,全球民用市场占有率约31%,并获得了“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冰机产品)”等多项荣誉,形成了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际控制人及股权稳定性方面,深交所对惠康科技的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认定提出疑问。公司历史上曾经历股权结构调整,陈越鹏于2017年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陈越鹏所持股份的权属清晰性以及股权稳定性。
惠康科技在回复中详细披露了陈越鹏取得惠康集团股权的过程,以及控股股东历次对发行人出资及增资的时间、财务状况等信息。公司指出,陈越鹏自惠康集团改制设立以来一直是其股东,其持有的股权权属清晰、稳定。同时,公司通过合法持有惠康集团股权的形式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不存在现实或潜在的争议纠纷。保荐人和发行人律师在核查后认为,陈越鹏作为实际控制人的认定准确,股权结构稳定,不存在重大变化风险。
关联交易的合规性也是深交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报告期内,惠康科技与关联方存在采购商品、接受劳务等交易。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惠康科技回复称,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主要基于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购的原材料及加工服务质量可靠、响应速度快。公司已建立完善的供应商选择体系和原材料价格控制机制,关联交易价格与非关联方不存在不合理差异。此外,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履行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确保交易的公允性和合规性。
在历史沿革及股东方面,深交所关注到惠康科技历史上曾存在外资股东科威特贸易、至辉国际,且曾存在出资瑕疵。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外资股东入股及退出的背景、原因,以及出资瑕疵的解决措施。
惠康科技在回复中表示,外资股东的入股及退出均符合当时的法律法规规定,相关出资、分红、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权转让等事项均履行了必要的登记或备案程序。对于历史上的出资瑕疵,公司已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如追溯评估、专项复核等,确保出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保荐人和发行人律师核查后认为,公司的历史沿革清晰,出资瑕疵已妥善解决,不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不会对本次发行上市构成实质性障碍。
员工持股平台及股份支付问题也是深交所的问询焦点之一。惠康科技于2021年11月实施股权激励,设立员工持股平台长兴惠泰、长兴羽鹏。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员工持股平台的人员选取标准、管理决策程序、出资额流转及退出机制等。
惠康科技回复称,员工持股平台的人员选取综合考虑了员工的岗位重要性、入职年限、贡献度等因素。持股平台的管理决策程序、出资额流转及退出机制等均在合伙协议中明确约定,不存在代持或其他利益安排。同时,公司对股权激励的具体条款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服务期限制、股份锁定限制等,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股份支付费用的会计处理。
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是深交所关注的重点。惠康科技拟募集资金17.97亿元,用于多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惠康科技在回复中表示,募投项目旨在扩大公司产能、提升自动化水平、完善产品结构,并与公司在建工程项目相互补充,不存在重复建设情形。公司已具备实施募投项目的资产、人员和销售渠道基础,并制定了详细的产能消化措施。
同日晚间,惠康科技还更新披露了招股书,其中最新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财务资料。2025年上半年,惠康科技实现营业收入约13.89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2.05亿元。从往期财务数据来看,2022-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9.3亿元、24.93亿元、32.04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97亿元、3.38亿元、4.5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