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沿沪宁产业带建设进入攻坚期,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跨境贸易等新型法律需求日益凸显。为全面落实区委战略部署,普陀区人民法院制定《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司法服务保障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11月12日普陀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司法服务保障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行动方案等内容。
《行动方案》围绕产业创新带建设的司法需求,提出了八个方面15项具体举措,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精准有力”。精准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区域重点产业,围绕区域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提供司法保障。加强司法服务保障的力度,在知识产权领域,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依法规制侵犯商业秘密、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在商事纠纷中,依法认定商事合同中的“背靠背”条款效力,严格规制大宗商品交易中的恶意违约行为等。
二是“协同高效”。立足于纠纷的高效、有效化解,构建与区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强化与区工商联、相关商会、行业协会的对接,积极培育和引入专业商事调解组织,多元化解纠纷。并加强沿沪宁法院协作,探索建立快速审理机制,有效缩短案件审理周期,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三是“创新引领”。创新工作机制,发挥中以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等平台作用,优化司法服务布局;深化数字法院建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在线诉讼服务;灵活运用大数据分析产业带涉诉纠纷趋势,通过专项法律风险提示、司法白皮书及典型案例的发布,为企业规范经营、防范风险提供前瞻性指引。
四是“全链贯穿”。行动方案突出对全诉讼流程的司法保障,从立案、保全、审判到执行形成完整闭环。比如,在执行领域,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对涉产业创新带重点企业、关键项目慎用强制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保障中小企业胜诉权益及时兑现。
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新闻发言人刘亚玲表示,本次发布会旨在汇聚全院、全区的法治智慧,加强法治保障,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希望相关举措能让更多企业获益,提升经营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能力。普陀区人民法院将立足审判职能,牢牢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