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央行公布2025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连续三个月回落。
对投资者而言,被视为经济预测或股市行情先行指标的“M1-M2”增速差连续多月回升后再回落,总量流动性指标可能短期见顶。但因季初月份理财等资管产品规模扩容、股市维持较高交易热度吸引存款入市等,10月居民存款当月减少1.34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85万亿元。

社融、贷款继续降速
据央行数据,截至2025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较上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降速。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7.01万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较上月末回落0.1个百分点。
10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200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连续4个月少增。居民当月贷款减少3604亿元,其中短期、中长期贷款当月分别减少2866亿元、700亿元;企事业单位当月贷款增加3500亿元,其中短期、中长期贷款当月分别增加-1900亿元、300亿元。
11月11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以专栏形式阐述了“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其中提到,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各方面对贷款增长关注度比较高。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社会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各个渠道之间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报告》指出,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在内的直接融资占比升至44.4%,较2024年同期和2024年全年分别上升9.6个和2.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地方专项债置换融资平台贷款、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与中长期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叠加,进一步阶段性下拉贷款增长。
据《报告》披露,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发行4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其中有六到七成用于偿还银行贷款。2024年金融机构贷款核销约1.3万亿元,今年前9个月已核销超1万亿元。房地产贷款也在回落,而轻资产行业对信贷资金依赖度较低,难以弥补房地产贷款下降的缺口。
《报告》强调,央行将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报告》还提到,提升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投向,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高息存款集中到期,居民财富或迎新一轮迁徙
从投资者行角度而言,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较上月末回落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连续5个月上升后出现下滑,较上月末回落1个百分点。
由于M1被视为“活钱”,流动性更高,而M2包含了大量定期存款等,市场往往用“M1-M2”增速差反映经济活力——若“M1-M2”增速差为正或回升,表明大家对经济的预期相对比较乐观,更多的钱愿意拿出来消费或者投资,经济活力会增强,反之亦然。
据wind数据统计,“M1-M2”增速差自2025年4月末连续回升以来,10月再次出现缩窄。招商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认为,对股市而言,M2、M1增速等总量流动性指标预计将短期见顶,也就是对总量流动性可能要保持谨慎。但其同时表示,由于股市热点板块情绪惯性、消费信贷贴息和高息存款到期高峰等原因,结构性流动性迁徙可能会导致非银行金融存款单月高波动,市场短期流动性状态可预测性下降,建议投资者理性应对。
据央行数据,10月居民存款减少了1.34万亿元,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当月增加1.85万亿元。对于居民、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波动,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季初月份理财等资管产品规模扩容,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对一般存款分流力度再度回升;此外,股市维持较高交投热度,居民存款跑步入市情况延续,一般存款与非银存款跷跷板效应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机构分析指出,12月至次年3月末,部分2022-2023年的两到三年定期高息存款会集中到期,在存款利率经历连续下行后,居民“存款搬家”现象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