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琼斯)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降转涨: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2%。
业内专家表示,近期物价出现企稳迹象。从国际经验看,货币政策效果显现通常有一定时滞,对我国2%左右的通胀预期目标应从中长期的视角合理看待。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也要看到,货币政策虽还有一定空间,但边际效率已明显下降。
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发挥政策合力
业内专家表示,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央行制定的通胀目标大多是中长期的政策目标。
比如,2012年美联储明确采取2%的灵活通胀目标制,并强调这是美联储的长期目标。业内专家称,从之后的实际情况看,目标提出后,美国通胀率仍低于2%,直至2017年初才回到2%左右。
“对我国2%左右的通胀预期目标也应从中长期的视角合理看待。”业内专家表示,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效果显现通常还有一定的时滞。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物价低位运行是供需两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也需要发挥宏观政策的组合拳效应,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
“要逐步转变宏观调控思路,从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发展模式更多转向促消费、惠民生。”业内专家称,供给端要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改善供给结构,推动低效、无效供给市场化出清;需求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社保、低收入群体倾斜,同时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货币政策为促进物价回升创造适宜环境
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M2)增速总体上保持在8%以上,显著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社会融资成本持续处于低位,利率水平低于5%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速。
业内专家表示,从量、价两个维度观察,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立场都是支持性的,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实施了四轮力度比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今年5月又推出了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效果还会持续显现,政策积极效应也会不断累积。
“货币政策虽然还有一定空间,但边际效率已明显下降。”业内专家称,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
业内专家建议,未来要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保持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力度。
物价出现企稳迹象
“近年来,我国物价低位运行,从根本上看,这是供强需弱的实体经济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业内专家表示,从需求端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背景下,传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新的增长动能和投资需求不断上升,但短期内难以填补传统投资需求放缓的缺口。
从供给端看,上述专家表示,长期以来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下,一些行业和领域还出现了低效和无效供给,过度竞争也导致部分新兴行业产能扩张较快。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促消费政策加力、扩围,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重点行业综合整治低价无序竞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市场竞争环境不断优化,主要物价指标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回升迹象。”业内专家称。
10月,扩内需等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叠加国庆中秋假期带动,CPI同比和环比均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