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7日,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暨博览会在海口隆重召开。作为行业年度盛会,本次年会汇聚了汽车厂商、经销商、服务商等全产业链精英,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刘文姬在致辞时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过半的背景下,汽车渠道竞争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整合、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亟需打破固有边界,构建协同高效、用户为中心的新生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产业协调发展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樊宇指出,2025年国内汽车渠道网络正处于深度结构性调整之中。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4S店总量约为3.2万家,较2024年末下降1.9%,整体呈现收缩优化态势。新能源汽车独立销售服务网络总规模突破2.3万家,但增速放缓,表明行业发展重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在渠道业态与模式方面,樊宇指出,新能源汽车独立销售服务网络展厅类网点增速回升,4S店及售后类网点增速放缓;直营与代理模式增长提速,传统授权模式增长乏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渠道转型呈现渐进特征,展厅类网点仍占主导,传统授权模式依旧主流。樊宇认为,面对挑战,渠道发展正呈现模式混合化与业态轻量化趋势。多家企业突破传统授权模式,探索“交付中心+代理制”“直营为主、合伙人模式为辅”等混合模式,并通过“融合直售”推动价格标准化。
知行车谷(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云娜表示,汽车文化是汽车工业与社会文化交融形成的多元生态,涵盖产品技术、生活方式与社群文化等维度。当前市场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消费主体多元化,女性车主和90后车主占比显著提升;二是需求升级,从注重驾驶体验转向重视整体驾乘体验。陈云娜分享了汽车文化市场专项调研结果,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有改装意愿,其中22.3%有过改装经历,25.7%有意向但尚未实施。年检政策、产品质量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仍是主要顾虑。
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经销商发展部副部长彭俊以“渠道TO-C变革之路”为题演讲。他表示,渠道变革的本质是变革厂家与线下门店的商务关系模式。在线下时代,客户主要通过4S店获取产品信息;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客户对品牌的认知更多来源于线上高频互动,使得主机厂直面用户变得尤为重要。彭俊指出,行业正以“订交分立”模式推动经销商转型,使其更注重体验、减少议价环节、提升整体收益。当前,行业逐步向“1+N”渠道模式拓展,以实现降本增效与业态轻量化。展望未来,渠道发展将呈现从“4S店一体化”向“业态多元化”的演进趋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预测,我国汽车市场尚未进入饱和阶段,中长期仍具备较大发展空间。郎学红介绍,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汽车类消费增长0.8%。随着各地促消费政策持续出台,2025年国内新车注册量预计为2800万辆,国内乘用车零售量预计实现2480万辆,同比增长5%。在出口方面,预计2025年全年汽车出口将超过700万辆,2026年汽车产销将突破3500万辆。
研讨会的互动研讨环节由SG-Auto总编辑徐诚主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销商网络部郎兴华、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网络发展与零售赋能总监奇辰参与研讨。
郎兴华表示,在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渠道网络既是需要改革的包袱,也是宝贵财富。他指出,丰田正在通过构造改革推进渠道轻量化,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实施网点融合,同时通过综合运营、精细化管理及新媒体创新等措施提升经销商效益。
大众安徽奇辰分享了“直营+代理”双轨模式的实践经验,通过灵活政策调整、衍生业务开发等方式为经销商创造可持续收益。郎学红强调,技术驱动和消费变迁正在推动渠道向生态化转变,未来渠道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厂商关系转向共生共赢的“联姻关系”。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无论形态如何变化,健康的厂商关系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始终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只有实现各方共赢,才能构建出富有生命力的汽车产业新生态。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汽车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和方向。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汽车渠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和挑战。通过打破传统边界,重构渠道生态,汽车行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推动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