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李德尚玉北京报道
AI算力需求激增,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已成为制约算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引导算力产业绿色转型,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绿色金融工具等,支持算力基础设施的节能降碳改造与用能设备更新。
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信号,正推动资本市场重新审视数据中心的投资价值。一个年省数千万、蕴含巨大潜力的黄金赛道——绿色算力,已走进资本的视线。
近日,嘉实基金ESG投研负责人韩晓燕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数据中心的低碳转型已从政策约束逐步内化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动能,“降碳即降本”正成为行业共识。
她认为,随着绿色数据中心评价国标落地与绿电经济性日益凸显,这一高耗能领域正经历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战略跃升,也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逻辑与机遇。

绿色算力投资潜力何在?
《21世纪》:在AI算力投资热潮中,数据中心的能耗情况如何?
韩晓燕:未来80%的场景都将基于人工智能,所占据的算力资源由智算中心提供。预测显示,2023—2028年,中国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的五年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8.8%、46.2%。
随着AI的发展,智能算力成为未来数据中心最主要的驱动力,智算中心的高密度化成为消化AI算力洪流的必然选择,并带来更高的能耗需求。
据信通院测算,2022、2023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社会总耗电量分别为1.51%及1.63%;预计到2025年,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将较2022年增长2—3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达到2%,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1%。
《21世纪》:资本如何看待绿色算力的投资价值?
韩晓燕:在全球 “双碳” 目标推进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国政策的刚性约束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碳中和需求正推动着数据中心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
一方面,数据中心的高耗能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台针对性政策与能效目标以保障数据中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数字基础设施节能降耗行动。2025年6月,我国首部绿色数据中心评价国家标准《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正式实施,为我国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建设、运维和评价提供了标准化指引。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绿色数据中心”246家,遍及通信、互联网、能源、金融、智算等领域,覆盖“东数西算”工程各大枢纽节点。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设定减排和净零目标,并承诺覆盖全价值链(包含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这意味着其上游和自营的数据中心将感受到来自科技和互联网公司的压力和要求,因其碳排放占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全价值链碳排放的绝大比例,数据中心碳减排是实现科技产业减排的关键步骤。
截至2024年全球收入前2000家企业中37%都设立了覆盖所有范围1、2、3的净零碳排放,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加入运营和供应链净零的阵营,从而从需求侧推动数据中心降碳。而从运营成本视角来看,数据中心10—15年的生命周期中,用电成本占其总运营成本的70%左右,因此,降低用电成本是提升数据中心经济性的关键性因素。而提升电能利用效率可降低用电成本。这使得绿色中心不仅仅是单纯的政策合规要求,而成为满足广阔绿色需求、重塑行业成本结构、定义未来竞争力的核心价值。
近两年,全球AI发展进入加速期,全球大模型的竞争节奏加快,以DeepSeek等突破为代表,我们看到国产模型也呈现阶跃式进步。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加速迭代,模型训练投入意愿和需求暴增,也带动算力用量和密度的变化,海内外大厂纷纷加大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开启了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高景气时代。从产业和商业化进程来看,上游算力是AI产业链中确定性较强的方向。更强的AI模型和更高的能效标准,对算力的计算、互联、存储、节能降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先进制程、光模块、机柜、冷液、绿电等需求有望快速增长,这些也将带来中长期投资机会。
资本布局的三条核心赛道
《21世纪》:“降碳即降本”,数据中心的碳排放主要产生在哪些环节?哪个环节是减排的真正关键?
韩晓燕: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来看,数据中心的碳排放主要在运营阶段,其建设和运营阶段的碳排放占比分别约为10%和90%,运营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是外购电力相关的间接排放。据信通院测算,以PUE(电能利用效率,Power Usage Efficiency)=1.5为例,IT设备能耗约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 67%,制冷系统约占27%;而设备能耗中服务器占50%,存储系统占35%。数据中心减排主要从算力设备的绿色低碳,包括服务器和存储性能优化和高效率设备的引入;以及算力运营载体的技术节能,例如液冷技术和智能运维管理的应用等。
《21世纪》:在绿色算力的投资地图上,提升能效(用电侧)被视为首要路径,哪些关键指标应纳入估值体系?
韩晓燕:用电侧的节能提效是数据中心低碳转型的首要抓手,而降低PUE是短期内最直接的路径。PUE是数据中心总能耗与IT设备能耗的比值,数值越接近1,能效越高。如今政策层面已明确对 PUE 的硬性约束,能效偏低的项目正逐步被淘汰,高能效数据中心在行业准入与运营成本上的优势愈发显著。
从运营成本看,数据中心生命周期中用电成本占总运营成本70%左右,能效差异直接影响利润水平。2024年7月,国家将数据中心能效阶梯电价政策写入文件,北京、上海等地已明确对高PUE项目加价,进一步倒逼企业提升能效。例如,北京对项目PUE超过1.35的部分用电加价0.2元/千瓦时,上海对PUE超1.7的项目加价0.5元/千瓦时,能效优势已转化为明确的成本优势。
不过,单纯以PUE衡量能效已逐渐显露出局限性。领先企业如Meta的数据中心PUE已降至1.08,此时能效提升需综合考量能源种类、碳排放控制等多维度指标。因此,行业正推动构建包含碳利用效率(CUE)、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EF)、冷却效率比(CER)等在内的全面评估体系,实现从“单一能效” 到 “能碳协同”的转变。
《21世纪》:如果说提升能效是“节流”,那么使用绿电就是“开源”。这条赛道看起来投入更大,它的投资回报模型成立吗?
韩晓燕:相较于用电侧的能效提升,供电侧的清洁能源替代是实现深度减碳的根本路径,且长期重要性将超越能效提升。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政策已明确方向:《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底,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绿色数据中心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明确,数据中心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应逐年增加,2025、2027、2030年可再生能源最低使用率分别为30%、50%、75%。截至2024年底,水风光装机量占比超过50%,发电总量占比32%,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同时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续下降,部分光伏和陆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已低于火电,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来源。
绿电消纳的经济性已得到实践验证。以内蒙古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为例,2023年其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47%,通过绿电交易与自建自用相结合,用电成本降至0.32元/千瓦时,较当地一般工商业电价低0.13元/千瓦时,若绿电占比提升至80%,经测算,单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年节约电费约60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1世纪》:我们发现,一些前瞻的资本开始关注数据中心的选址和整体环境协同。它真的能带来投资回报吗?
韩晓燕:环境侧的优化通过选址与自然条件结合,降低能耗并提升绿电消纳能力,与用电侧、供电侧形成协同效应。数据中心的高发热特性对制冷能耗需求巨大,若选址于气候寒冷或水源丰富地区,可充分利用自然冷能减少制冷能耗。另外,选址于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如西北风电、光伏基地),可就近消纳绿电,减少输电损耗,提升绿电利用效率。同时需要挖掘余热利用潜力,在园区内规划数据中心时,优先考虑数据中心周边建筑的用热需求,实现余热的精准对接和高效分配。例如选址在东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利用水侧自然冷却可以使数据中心节能率50%以上。
数据中心的低碳转型驱动力正从政策合规与社会责任,转向中长期的降本增效与价值提升。下游客户如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绿色算力的需求日益明确,领先互联网公司承诺 2030 年实现自身及供应链碳中和,倒逼数据中心提供低碳服务。与此同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国家标准的实施,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指引,绿色数据中心正从 “成本中心” 转变为 “价值中心”。 数据中心的低碳转型并非单一技术或政策的作用,而是用电侧、供电侧与环境侧的系统协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兼顾短期能效提升与长期绿电替代,依托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实现从 “高耗能” 到 “绿色化” 的跨越,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