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闭幕不久、被称为“全球经贸盛会”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今年已经进入第8个年头。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额达834.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第一财经梳理8年间进博会相关数据发现,自2018年以来,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由578.3亿美元增长到834.9亿美元,增幅44.4%;企业展参展商从3600家增加到4108家,增幅14.1%;参展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由220家增加到290家,增幅31.8%;180家企业成为“八届全勤生”;8年来,已累计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超过3600件。
“通过双向开放带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进博会正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近日,上海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进博会蓝皮书: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展研究报告(No.7)》(下称“蓝皮书”)显示,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数智化转型的深刻变革,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演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吴政平在闭幕新闻通气会上介绍称,在本届进博会461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中,全球首发201项、亚洲首展65项、中国首秀195项,涵盖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等行业,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占比更高。
第一财经记者在宇树科技展台前看到,在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打擂台”、格斗人形机器人出场时,总是聚集了几层观众举着手机拍照或者直播;不远处的特斯拉展台,人形机器人、亚洲首秀的无人驾驶电动车都极具人气;多家企业也展出了低空出行领域的新产品。
“进博会加速了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蓝皮书以制造业为例分析称,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制造技术通过进博会进入中国,众多国内制造业企业引入相关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线改造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与国际产业链在生产环节的联系。“例如,在汽车领域,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从国外进口先进的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同时将部分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整车出口到国外,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国内国际联动发展,促进全球生产要素在中国市场的优化配置。”蓝皮书称。

在推动进博会从“展会平台”向“全球经贸生态枢纽”升级方面,蓝皮书建议,升级 “数字进博”平台,打造“元宇宙展厅+智能撮合+跨境结算”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让中小企业低成本接入全球市场;探索“进博会+区域”联动模式,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设立“进博成果转化中心”,推动跨国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落地,放大展会对地方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加强与全球知名展会的协同联动,与达沃斯论坛、广交会等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同举办“全球产业链韧性论坛”,推动形成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大的动力和确定性。
打开进博会官网就会发现,第九届倒计时已经开始,筹备工作目前也已经全面铺开,企业展签约展览面积超8万平方米。
“随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进博会将进一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仅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更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进博方案’。”蓝皮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