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孙广见)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机器人技术作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在硬件供应链上已实现全面突破,在运动控制等特定领域表现优异;虽然在全栈技术与自主学习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追赶速度令人瞩目。
乔红认为,唯有坚持“双轮驱动”策略,既推动商业应用落地,又夯实科研底蕴,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从追跑到并跑的跨越。
破浪前行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头赶上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硬件供应链的完善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乔红指出,我国在机器人硬件领域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从电机、减速器到整体结构设计,供应链基本打通,整体产业链已实现自主可控。在运动控制等特定技术领域,国内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四足机器人的跑跳、平衡等能力已接近国际前沿,技术迭代速度令人瞩目。
在软件与操作系统层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正在快速追赶。乔红认为,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她强调,不能简单以个别企业的演示效果来判断整体技术水平,而应该关注实际性能表现和技术积累的深度。
在乔红看来,创新链的完整性与商业模式的成熟度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国内许多初创企业在资本助力下迅速崛起,但在长远技术积累方面仍需加强。她指出,部分企业因缺乏持续的技术投入而陷入“融资不敢花”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活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科研真正服务于实际需求,形成良性的创新发展生态。
乔红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在从跟跑向并跑转变,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需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
攻坚克难学科交叉寻求突破路径
在机器人技术的前沿阵地上,科研人员正在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乔红分析指出,当前机器人在高性能、高精度与高可靠性方面的表现正在不断提升,但在装配、抓取等需要精细操作的任务中,机器人仍需进一步优化其稳定性和适应性。这要求控制系统不能仅仅依赖数据驱动,更需要建立对物理环境的深层理解与可解释性。
为了突破这些技术瓶颈,乔红及其团队致力于推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研究。她提出,机器人技术应该融合数学、神经科学、控制理论等多领域知识,构建可解释、可推理的智能系统。例如,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团队开发出模拟肌肉控制与非线性的算法,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柔顺性与环境适应性。这种仿生学方法不仅降低了能耗,还提高了机器人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
在软硬件协同方面,乔红强调了“软硬结合”的重要性。她带领团队将硬件实践与软件算法深度融合,通过在实际场景中反复测试与迭代,不断优化系统的一致性。这种以性能为导向的研发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成熟,还为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团队开发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工厂环境中完成高精度的装配任务,展现出较高的实用价值。
针对当前部分企业过于依赖数据堆砌的现象,乔红提出了独到见解。她比喻道,人类之所以能高效学习,不仅因为“读万卷书”,更在于“行万里路”中的思考与反省。机器人同样需要具备类似的推理与反思能力,而非单纯依赖数据灌输。因此,未来研发的重点应放在构建具有认知与理解能力的智能系统上,这些创新思路正在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未来可期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成为日常生活助手,是许多科技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共同愿景。在这个充满希望的领域,乔红保持着审慎而乐观的态度。她认为,尽管目前市场上已有机器人能够完成叠衣服、冲咖啡等简单任务,但其可靠性、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家庭环境这样的复杂场景中,机器人必须达到更高的性能标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
在技术发展路径上,乔红提出了“双轮驱动”的战略构想。一方面,企业应继续推进商业化应用,通过集成创新与运营优化,在工业装配、服务业引导等特定场景中实现机器人落地。这些实践不仅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真实场景的验证。另一方面,学术界与国家科研力量应聚焦于基础理论研究,解决高性能、高可靠性等核心问题。
乔红表示,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与产业化紧密结合,形成“科研—平台—应用”的完整链条。她以自身团队为例,介绍了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软件平台,进而指导硬件设计与系统优化。这种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还为企业提供了可直接使用的解决方案。她相信,通过这种上下联动的创新生态,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望实现技术自立,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展望未来,乔红认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推进。她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攻坚,让企业能够大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确保机器人技术能够安全、可靠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策略,正在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乔红表示,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景,虽需时日,却将在技术与时代的双重推动下,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