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薛之谦创立的火锅品牌“上上谦火锅”近期再度收缩,其公众号发布的“广州闭店通知”中提到,上上谦广州店因租约到期,将于12月15日正式闭店。

新华财经发现,在巅峰时期,上上谦曾拥有8家直营店和20家加盟店,覆盖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而在广州店闭店后,该品牌仅剩上海恒基名人中心一家店仍处运营状态。
上上谦的收缩或许仅是明星餐饮以及网红餐饮逐渐“失宠”的缩影。粉丝经济的热潮下,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明星餐饮自带光环,但开餐饮店仅靠明星流量远远不够,当新鲜感褪去,食物的品质和提供的服务才是明星餐饮的重中之重。
明星餐饮红极一时
餐饮行业曾一度成为明星开展副业的首选。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名为《偶像的名义:中国明星店研究报告》的调查报告显示,明星开店类型中餐饮占比高达61.7%,其次是酒吧,占比达到13.6%。
2012年,薛之谦与李渊林共同出资创立了首家“上上谦串串香火锅”门店,正式进入餐饮领域。2019年2月,薛之谦退出上海上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股东行列。
根据中经社行业洞察产业服务数据平台(以下简称“行业洞察系统”)信息显示,薛之谦退出后,其父亲薛良园进入公司,成为新的投资人之一。随后,薛良园与李渊林共同成立了“上上谦”关联企业——上海弘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和餐饮”)。但在2021年7月,薛良园已与弘和餐饮解除股权关系,正式退出股东行列。
目前资料显示,弘和餐饮的实际控制人为汤妍涵和李渊林,二人分别持股60%和40%,汤妍涵同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值得关注的是,汤妍涵与薛良园同为上海动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股东。

业内人士向新华财经表示,从股权结构与关联关系看,薛之谦虽名义上已不在上上谦管理层之列,但其或许仍与品牌存在一定联系。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此前各地“上上谦”门店在品牌宣传中仍以薛之谦作为核心形象和营销卖点。
11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上上谦上海门店时发现,该店门口摆放着薛之谦形象的巨型玩偶,店内也有薛之谦相关的周边产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工作日中午和晚上均不需要排队用餐,但周末的用餐高峰期有时仍需排队用餐。
即将关闭的广州上上谦门店近期也迎来了不少粉丝打卡。“我是11月9日去的,人很多,三点多取号七点才轮到,而且五点多好像就不能取号了。”有网友对新华财经表示,很多粉丝都趁着关店前“最后打卡”。
曾经靠明星效应流行起来的餐饮店层出不穷。2015年,演员陈赫、叶一茜、主持人朱桢联合跨界进军火锅行业,创立品牌贤合庄。凭借明星效应,贤合庄迅速成为娱乐圈打卡热点,线下门店也掀起排队热潮,品牌扩张步伐随之加快,全国门店数量一度增至800余家。
行业洞察系统显示,目前陈赫仍持有福建贤合庄品牌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3.25%的股份,朱桢持股19%;而贤合庄的实际运营主体为福建省贤合庄餐饮有限公司,其股东为海南亚广丰品牌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陈嵩。
停业、关店、破产……明星效应“昙花一现”
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排名前100的餐饮品牌的平均获客成本,较2020前大涨320%,而新客转化率却跌破15%的警戒线。这组数据意味着:餐饮行业已经进入“高成本获客,低效率转化”的常态,获客成本变高了,但流量却难以变成“留量”。
“明星参与餐饮其实是把自己的流量、影响力、品牌力各方面进行快速变现的一个工具和途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明星自身在项目实际运营中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多数事务交由第三方团队打理。
朱丹蓬进一步表示,第三方运营通常“利”字当头,会快速开启加盟的模式,快速收割品牌带来的利润。虽然第三方团队在运营方面会相对比较专业,但在策划、创意这一块基本上是缺失的,所以很多明星餐饮到最后基本上都是惨淡收场。在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度投入的情况下,这类明星餐饮项目的成功率往往难以提升。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表示,明星餐饮品牌退潮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本末倒置——过度依赖流量红利而忽视餐饮业的根本:产品力、供应链和持续运营能力。
例如,2020年,上上谦在上海的两家门店相继因餐具大肠菌群超标被监管部门查处,暴露出其食品安全问题;杜海涛、吴昕投资的辣斗辣火锅在被曝出多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后,被发现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2022年,贤合庄遭加盟商集中维权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随后“陈赫退出福建贤合庄股东”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争议持续发酵。
沪上女生张夏(化名)分享了她对明星餐饮的消费态度。她坦言,自己会因为喜欢某位明星,主动去尝试对方名下的餐饮店;但反过来,若对某位名人心生反感,即便不了解餐厅口味好坏,也会直接将其列入“避雷清单”。此外,对于有负面新闻的明星所开的餐厅,她同样会主动避开。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明星餐饮企业往往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中,有的依然定位“价格刺客”,难以放下身段;有的餐厅疏于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频繁“翻车”,最终耗尽了顾客的信任。
当下,消费观念正发生变化,从追逐流量或低价,到追逐“超值”。普华永道的消费者之声调研报告显示,消费者对“物超所值”的追求,以及对健康营养信息的关注,直接影响了消费意愿和力度。这意味着,顾客更关注餐饮品牌能带来的“确定价值”。
流量餐饮正经历深度净化
从网红和明星等流量餐饮的几次兴起与迭代中不难发现,每一轮兴起背后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又面临相似的问题——并非真的想做好餐饮。
总体来看,大多走流量路线的餐饮企业从一开始就将重心放在了环境布置、网红打卡、营销宣传等方面,他们会想尽办法吸引更多消费者来打卡,但却忽视了产品、服务、运营、供应链等核心要素。
因此,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对于未来的餐饮行业来说,未来的赢家不再是“一夜爆红”的个体,而是能穿越周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信任资产。
与此同时,加盟商们也变得更为“理性”,客观看待投资项目。“当下我考察项目,不会沉迷于各类加盟大会上令人激动却真假难辨的数据了。也不想一门心思去考察明星餐饮,我更相信真实的数据和客流。也不会幻想赚快钱,毕竟,餐饮是一门需要脚踏实地的行业。”一位创业青年坦言。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带流量的明星餐饮,其运营核心在于打破“流量依赖”,将明星的关注度转化为品牌自身的内生价值。关键要锚定差异化定位,剥离“明星附属”标签,避免品牌与明星个人IP深度绑定;可通过产品命名、空间设计、品牌故事等维度,将明星流量转化为独特的品牌记忆点,让消费者因明星关注度产生初次尝试的意愿,最终因认可品牌自身价值而实现复购。
该人士进一步补充,明星流量虽能快速聚拢初始客流,但消费者的长期留存,终究要靠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搭建标准化供应链体系,严格把控食材品质与口味的稳定性,筑牢产品根基;另一方面需持续优化服务体验,兼顾消费者的性价比诉求,实现“粉丝经济”与“大众市场”的平衡,让品牌既能吸引粉丝,也能留住普通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