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3日电(记者杨溢仁)本周以来,债市呈现出窄幅震荡走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1.81%附近。
年内债市利率是否还有下探空间?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国内货币政策基调仍偏友好,叠加经济基本面压力在逐步显现,若后续货币宽松预期兑现,利率可能创出新低。
债市窄幅震荡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小幅波动。举例来看,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3M期限稳定在1.35%附近;2年期收益率行至1.43%;10年期收益率稳定在1.81%一线。
“尽管短期债市表现波澜不惊,但随着2025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发布,个人认为,对于债市仍可保持相对乐观心态。”一位券商交易员向记者表示,“管理层关于‘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等表述,充分说明,后续资金面表现可能比市场想象得更为乐观。”
财通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亦指出,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未提资金空转套利问题,这代表着后续资金面的主基调大概率会更加乐观。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删去了“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并且强调要“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以上多重因素叠加发酵,将为债市后期表现奠定良好基础。
“5月至今政策利率保持稳健,DR001回落,但长端利率延续调整,如果后续经济基本面的压力继续增大,则货币政策的宽松趋势将逐渐显现,后续长债利率或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孙彬彬说。
“双降”预期升温
多位业内人士乐观表示,考虑到四季度基本面修复压力的边际增长、关税博弈再度发酵,以及可以预见的负债端流动性压力,则降准、降息的概率在边际增加。年内管理层仍有必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来自中信证券的研究观点指出,当前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巩固,若内需恢复依旧不足,年内市场有望迎来10BP降息。
“四季度经济数据整体较三季度有所放缓,但这不直接对应着政策加码窗口就此打开,需要观察11月至12月的经济表现,以及关税博弈的程度。若后续数据仍有下行压力或是关税博弈的冲击加大,那么‘宽货币’窗口才会逐步打开。”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至于降准,作为一项数量型工具,其运用除了考虑宏观环境整体运行之外,也更多锚定流动性状况。今年四季度,在银行负债端面临一定流动性压力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降准的必要性正在增加。”
首先,四季度中长期流动性的到期规模较高,若小幅超额续作,需要考虑是否难以对资金面形成有效支撑,而国债买卖、降准等数量型工具的使用,或是更加适配的选项。
其次,历史上降准基本延续了一年2次的节奏,平均周期在半年左右。而2025年内的第一次降准至今已5月有余,降准出现在四季度也较为符合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下的流动性运行规律。
再者,今年四季度高息定存到期压力较大,这或将放大负债端的资金缺口。9月M2-M1剪刀差进一步收窄,再创新低,存款活期化、非银化的趋势或放大负债端的不稳定性。
“展望后续,若降准落地,必然意味着管理层向银行体系注入了规模可观、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这也将带动短端和存单利率下行。”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操作心态纠结
“目前,债市主线回到了‘双降’预期以及年末抢跑行情何时启动的分歧上。”浙商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指出,“2025年及2026年中性的降息预期或是一年一次10BP幅度,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背景下,利率或难重演2024年年底的快速抢跑行情。目前机构止盈诉求较强,而更强劲的利率下行行情启动还需看到更显著的利多因素驱动。考虑到基金新规的影响,则对于长期限品种,我们的判断是仍有隐患,目前不建议追涨。”
“现阶段,债市依旧呈现出了窄幅震荡的特征,因此,我们建议各机构以波段操作为主。”在中信建投固收首席分析师曾羽看来,“四季度,我们继续维持债市后续可能进入无主线‘混沌期’的判断。回顾今年前三季度,每个季度均是事件驱动的波段交易行情,‘紧资金+DeepSeek’‘贸易局势’‘反内卷+股市大涨’分别主导了债市走势。目前,债市新的交易重点尚未出现,中期内还是维持震荡市格局,做多、做空空间均有限。我们判断,10年期国债(老债)的下限或落在1.65%至1.70%,即三季度‘反内卷’与A股大涨之前的水平;10年期国债(老债)的上限或在1.8%至1.85%区间,即三季度的收益率高位附近。”
当然,也有不少持乐观态度的机构建议,应把握市场的“纠结时刻”,积极布局。
“未来两个月,政府债的发行放缓将进一步带动社融回落,利多债市,叠加年底机构存在季节性抢配的情况,预计届时债券利率将重燃下行行情。”方正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李清荷称,“当前短端的确定性强于长端,尤其在货币宽松基调延续的大背景下,1年期内的短端品种收益确定性更高;长端及超长债虽已调整出性价比,但受股债性价比逻辑影响,修复过程可能反复。由此,聚焦到布局策略层面,我们建议各机构坚持‘哑铃型’配置——兼顾短端的安全性与长端的波段机会,通过‘短久期打底+长久期择机交易’平衡收益与风险,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