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上海普陀宾朋满座。日前,在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现场,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一家企业就“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达成估值800余万元的技术转让合作意向。这是本次交易会的“首单”,引发广泛关注。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牵手’,而是‘需求找技术、技术找场景’的必然结果。”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表示,此次合作能够迅速达成,既源于企业对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也离不开研究院在成果转化领域长期积累的硬实力。
据悉,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隶属于在工业电机、电器研发领域底蕴深厚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方则在模具设计制造、座椅骨架生产、冲压件与注塑件研发等领域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面对制造业升级浪潮,该企业亟需突破传统边界,切入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
郑军奇表示:“一方具备扎实的技术积累,一方拥有深厚的制造资源,这样的合作既弥补了企业升级的技术短板,也拓宽了我们技术成果的应用场景。”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更体现在其提供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作为上海市首批功能型平台之一,研究院在市科委的指导支持下,承担建设并运营的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构建了以品牌引领、技术支撑、场地支持、资源整合、政策对接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致力于为科创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各个阶段注入“全周期动能”。
此外,平台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也抢占先机,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权威背书,其构建了机器人行业首个MTBF测评第三方实验室,研发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可靠性测试与评价方法,并参与构建机器人可靠性国家标准体系。在智能化领域,平台完成了机器人智能操控、感知及云平台建设,突破了力觉感知、导航定位、动态视觉跟踪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的制定提升了技术成果的公信力,也让合作企业更有底气。”郑军奇强调。

交易会的另一头,上海柔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麒麟系列四足机器人、氢能无人机等产品,彰显了其在高危环境智能巡检领域的技术实力。四足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变电站、风电场等场景,有效解决传统巡检“人难至、险难防、效难提”的痛点;氢能无人机则以超长续航、快速补给优势,实现了从“短距高频”到“长距高效”的跨越。
“柔克智能是我们孵化的首家企业,从一个小小的工位起步,如今产品已远销巴西等国,它的成长正是我们成果转化模式的生动体现。”郑军奇介绍,柔克智能已拥有各类知识产权68项。依托研究院在机器视觉领域的积累,双方联合开发的AI智能云台相机具备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可与各类巡检机器人配合使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
在研究院的“孵化版图”中,柔克智能只是其中一角。截至2025年10月,已累计引进孵化机器人相关企业30余家,企业估值约500亿元。从“技术种子”到“产业大树”,机器人平台始终以培育科创力量为核心,通过持续的资源供给与服务支撑,构建起具有活力的产业培育生态。
展望未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将持续深化跨区域资源共享与合作联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筑牢协同根基、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