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3 01:26:10 股吧网页版
个人信用未来可以修复?暂时还是央行的“一次性”政策
来源:上观新闻

  个人信用修复又成为讨论热点。11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下一阶段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其实,不久前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已经在公开场合就此透过风。他介绍,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过去几年,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这项政策的核心是从单纯的“信用惩戒”向“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转变,体现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

  对个人而言,这将有助于打破“一朝失信,终生受限”的困境。过去,一旦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可能会在贷款、求职、租房、出行等多个方面受到限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数年。修复机制为那些非恶意失信、且已积极改正的人提供了一条“出路”,避免因一次失误而长期受限。

  但值得注意的是,潘功胜的讲话中,明确了“一次性”的字样。所以,未来是否会有常态化的官方修复渠道,还不得而知。

  尽管如此,董希淼认为,政策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积极履行义务、纠正错误,信用是可以恢复的。这将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处理历史遗留的信用问题,而不是“破罐子破摔”。良好的信用是现代社会公民享受金融服务(如房贷、车贷、消费贷)的基础。修复信用意味着恢复个人的金融“通行证”,有助于其改善生活、实现个人发展(如创业融资)。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一直存在所谓“征信修复”的收费行为,可以肯定都是骗局,或涉及伪造文件等违法行为。此前所有规范征信业务、征信机构的相关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无“征信修复”概念,很多商家会用“征信异议”来混淆概念。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但这个“异议”,只是查错补漏,而不是帮助删除已有的失信行为记录。有些商家会伪造住院证明、服刑证明等文件,创造“不可抗力”来编造逾期理由,以此提出“异议”,显然是违法行为。

  有银行客户经理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偶尔有一次逾期,也不用过于慌张,这样偶尔的逾期并不代表没法申请贷款,很多时候银行会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如果超过三次逾期,且金额又比较大,那就可能会对贷款审批带来麻烦。

  对于未来官方的“个人信用修复”,有专家建议,信用修复要注意“老赖”钻空子。因此,政策设计要精准,执行必须严格,要防止有人利用修复机制进行“投机性”失信,即故意拖欠后再修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