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明确提出,要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行动,融合利用数据,提升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加快布局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辽市也正在锚定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发展目标。
“这份‘黄金家底’的背后,也有不少‘成长烦恼’,如何通过‘数据+金融’实现产业振兴,一直是我们工作重点。”通辽市数字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辽数字产业集团”)董事长马丽娜近期在第三届公共数据运营大会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马丽娜表示,当地养牛产业主要面临四点困难:一是数据分散,产业链各环节数据无法互通共享,全链条信息也不能融合,大数据的价值难以发挥,制约着产业协同效能与决策的精准度;二是防疫薄弱,基层兽医人员缺口较大,防疫能力不足,存在疫病发生风险;三是养殖分散,基本是以小养殖散户为主,难以规模化养殖。产业集聚度较低,效益上不去;四是金融断层,活牛估价较难,不像二手车有着完整的价格评估体系,养殖户信誉信用数据也不全,银行放贷相对谨慎,养殖户的融资存在困难。
面对困局,如何通过“数据+金融”实现产业振兴,成为通辽数字产业集团重点谋划的问题。
在马丽娜看来,首先要实现三个融通。“一是数据融通,我们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比如推动保险与防疫数据的联动,出险后和快速调取牛只的健康记录,大幅提升了理赔的效率;二是服务融通,将数字化贯穿于养殖、销售、金融的全流程,培训、改良种源,使用数字化软件,推出‘线上饲料下单+智能配送’,方便养殖户的操作;三是产业融通,以数据为纽带链接全产业链,同时,联合企业成立各类合资公司,推动从牧场到餐桌全链条管控。”
记者注意到,随着三个融通的实现,通辽养牛产业实现数字化场景落地,实现了从数据可用到产业价值的突破,由此也衍生出4个数字化场景。
马丽娜说:“场景一是养殖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我们分层次推进智慧牧场建设,以大型牧场为引领,梯次覆盖各类中型及小型牧场,牛只档案信息随时上传。”
值得注意的是,通辽数字产业集团在场景二接入了数据保险,以此破解投保难、理赔慢。据了解,肉牛大模型开发前,传统的肉牛保险因为信息分散、健康数据缺失、身份核验困难等问题,长期面临着价格不准、理赔缓慢等问题。
“通辽的政策性养殖险连续3年亏损,每年亏损1亿至2亿元。近几年,肉牛价格持续走低,传统保险政策与现实市场之间出现严重脱节。”马丽娜指出,“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肉牛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整合各环节的公共数据,提供‘数据+技术’的双重支撑,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保险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字驱动。现在平台已开展保险理赔,今年保险理赔实现扭亏为盈。”
场景三为供应链与金融数字化,即在草饲料的供应链上,通辽数字产业集团与第三方合作,推出了“手机下单智能配送+商城分销”线上线下模式,大幅提升了草料的供应。“在肉牛金融服务上,我们也依托平台数据与银行深度合作,为农户发放了多笔贷款。同时我们进行了牛只的监管,切实解决了养殖户的融资难题。”马丽娜说。
场景四则是打造通辽肉牛产业的品牌与市场的数字化。马丽娜透露:“我们联合相关机构推出通辽肉牛价格指数,按周、季度、半年、年推出常态化发布报告。在产业赋能层面,也构建了全产业链的数据决策中枢,养殖端依据指数反映季节性的波动。加快工业企业通过指数建立了成本预案的大模型,利润提升率在15%至2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