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开幕。此次大会以“价值引领开放赋能——国际资本投资并购新机遇”为主题,广邀全球外资机构与境内监管机构、交易所、上市公司及金融机构等各方主体,共同探寻中国资产投资新机遇。
经济韧性夯实投资基石
今年以来,尽管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较多的复杂局面,中国宏观经济仍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从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位于扩张区间,到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一系列经济指标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内在韧性与发展潜力。中国资产已成为国际投资者信心的“压舱石”。
华泰证券机构业务委员会主席梁红表示,预测2026年中国GDP实际增长维持在5%左右;地产周期对增长的拖累未来会逐年下降,房企债务风险在加速出清。投资、消费都有一定的回升动力,高科技相关的资本投入有望加速,包括AI、高端制造等领域。在政策利率和贷款利率明显下行的背景下,中国资产价格重估将走向纵深。
中国宏观经济韧性来自内生动力的持续积蓄与政策调控的精准发力。从需求端看,消费市场呈现“量稳质升”态势,服务消费持续回暖,新型消费蓬勃发展,超大内需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从供给端看,产业升级纵深推进,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作为长期投资者,我们始终关注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的进程。”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认为,中国正在以更加平衡、可持续的方式追求增长,以创新驱动未来,在短期的波动中,政策的确定性和产业的升级方向都在为中长期投资提供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尤其是今年以来,感受到了中国经济迸发的活力。“中国独特的需求供给迭代生态,形成了强大的创新飞轮效应,正在孕育出快速成长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带来了成长型投资的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宏观调控的“精准度”与“有效性”持续提升,成为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面对内外挑战,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同时,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完善,为经济韧性提供有力支撑。
摩根资产管理环球主席白博文表示,展望未来,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清晰路线图,特别是,政策倾向把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列为优先事项,这一举措兼具经济层面的科学性与社会层面的前瞻性,是中国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市场开放拓展投资空间
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不仅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提供了便利,还以股票、债券、指数等多元投资标的体系,为海外投资者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了广阔平台,持续强化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
首先,A股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一批技术领军企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含科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分红力度持续加大、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质量持续提升,这一切都进一步拓展了国际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路博迈亚太区负责人刘颂表示:“中国的AI、科技是非常成功的,DeepSeek等卓有成效的科技企业的出现转变了国际投资者的眼光。”
其次,中国债券市场在规模扩张、品种创新、风险防控、市场联通四大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跃升,进而成为外资配置的重要领域。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债务资本市场主管严守敬表示,未来国际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的配置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交易所债券市场本身提供广泛的产品范围,下一步,建议增加信用债ETF产品供给,借鉴海外经验,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同时,完善信用债续发机制,提升单只债券存量和二级市场流动性。
最后,中国指数投资与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外资机构提供了更灵活的配置工具与风险对冲渠道。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有1351只ETF产品,市场规模合计达5.74万亿元,上市产品数量及规模分别较年初增长312只和2.01万亿元。
白博文称,过去几年中,主动型ETF一直是中国之外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别,为客户带来了优异的风险控制和回报。“我们认为现在是将主动型ETF引入中国的最佳时机,将为投资者带来益处,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高的流动性和差异化。”
景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亚太区ETF总监黄婉君认为,中国市场的关键在于“稳定性与持续性”。未来,在产品层面可进一步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如推出指数期货、ETF期货及期权类避险工具,以帮助投资者降低系统性风险,从而提升中国市场对境外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产业升级指引投资方向
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产业升级正成为引领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逻辑。
高端制造作为产业升级的“主引擎”,正以技术突破重塑全球竞争力,成为外资布局的重点领域。梁红表示,目前变革中的中国有三条主线,即创新、重组和“出海”,而消费升级是三条主线突围的结果。投资、消费都有一定的回升动力,高科技相关的资本投入有望加速,包括AI、高端制造等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突破,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资本的投资边界。黄婉君介绍,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型,创新领域如AI与半导体具有巨大潜力,但境外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认知仍需加深。她建议,应加强与境外专业投资机构的深度沟通,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的真实进展。
殷拓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亚洲董事长庄佳诚提到,殷拓集团在中国构建了多层次的投资战略。其一,“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聚焦投资服务于庞大内需市场的本土企业,重点布局医疗、工业等领域;其二,“引入海外标杆”战略,将成熟的国际企业及商业模式引入中国,共享市场红利;其三,“助力中国制造出海”战略,支持中国制造业通过香港等枢纽拓展全球市场;其四,“跨境价值套利”战略,通过跨境资源配置实现价值最大化。
技术赋能新消费,机器人、消费电子等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愈发强大。在现场,多家科技企业也分享了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心得。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靖康表示:“我们将新业务视为锤炼公司整体能力的‘磨刀石’。公司5年前早已布局的无人机项目技术难度颇为复杂,需要在传感器、飞控等底层技术上实现跨越,这类新技术要求企业在研发投入更有战略耐心,同时长期的技术规划还需要落地和验证。公司有很多产品是跟无人机相关的,所以公司看起来突然做无人机,但实际上整个技术链条是一步一步集成、一步一步被验证被变现的过程,我们用长期规划、中期技术路径来平衡研发投入。”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马建军表示:“所有新品类,比如擦窗、割草机器人都紧紧围绕现有用户群和渠道能力展开,这种技术拓展策略风险可控、协同效应明显,能快速借助现有渠道与品牌势能打开市场,有利于在财报上快速形成规模贡献。”
可以说,产业升级的纵深推进,正在重塑中国资产的价值体系,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投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