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项赛事正火热进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上,线下观众通过AR技术与蓝牙定位组成的智慧导航系统,可快速“入座”;线上观众点开直播界面,只要在屏幕上用指尖自由拖拽,即可360度“无死角”地观赛。
不过,沉浸式观赛只是十五运会高科技产品应用的一个缩影。
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为核心,十五运会打造了从赛事运营、竞技训练到观赛体验的全链条未来科技生态。
所有环节中,开幕式无疑是集中展示广东“硬核”科技的一个“秀场”。当粤港澳三地火炬手手擎火炬,踏浪而来,拾级而上“点燃”主火炬塔,取自南海深处的火种瞬间照亮三地夜空。
这是开幕式的“点火时刻”。这簇融合深海科技与绿色理念的火炬,照亮赛场,更点亮一条赛事搭台、科技唱戏的经济赛道。事实上,这样兼具科技质感与人文温度的创意设计,贯穿了开幕式乃至十五运赛事的全程。
这背后,广东凭借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为机器人协作、5G共享、8K传播、清洁能源、低空出行、无人驾驶等技术融入这场盛会提供机遇。与之对应的,广东向全球展示的也不仅是领先的科技创新,还有背后强劲的科技产业发展势头。
十五运成科技秀
作为赛事经济这座“富矿”的引爆点,开幕式历来是展示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的竞技场。
开幕式的科技叙事,伴随着国旗入场,从一幅174米长的AI岭南山水数字画卷徐徐展开而始。广州塔“小蛮腰”、深圳湾春笋大厦、港珠澳大桥、澳门大三巴牌坊等大湾区标志性景观尽显。这幅画卷由深元人工智能打造的AI作品,背后是2000个数据整合智能体的日夜“协作”。
这是AI集体智慧在大型艺术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深元人工智能技术负责人黄倞知表示,为避免数字画卷出现风格漂移,数万幅中西方油画被“喂”给模型,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与DiT(扩散transformer架构)等技术,打造出专用模型“油画大师”。
最终,该企业通过算法优化,实现颜色、笔触、内容等多维特征的智能组合,确保数字画卷整体风格多样而协调统一。
随着第一声青铜颤音划破夜空——三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代表粤港澳三地登场,手持击槌敲响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8件战国青铜句鑃,奏响《彩云追月》,拉开开幕式文体展演的大幕。
这些“钢铁乐师”要攻克的是万人场馆里看不见的挑战。“场馆内的通讯信号干扰、灯光及LED大屏闪烁,都可能影响人形机器人定位,对协作精度带来多重考验。”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向南方财经记者坦言,从接到表演任务那一刻起便深知,此次任务的挑战远超预期。
青铜句鑃作为古乐器,音准音域的表现对演奏者的敲击位置、力度要求极高,需多次变换力度才能呈现细腻旋律。
“别说机器人,未经培训的人都难以驾驭。”谭旻介绍,为精准奏出青铜颤音,该企业通过大量仿人仿真模拟,让人形机器人演奏形态更贴近人类;依托全身力位混合控制技术,结合高精度视觉识别系统,实现每次敲击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协同误差控制在2毫秒内。
这直观呈现出广东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和发展水平。
此外,主火炬塔的“无火燃烧”,则是一场关于绿色经济的实践。传统火炬塔的碳排放是笔不小的数字,此次熊熊“燃烧”的火光则并非真实火焰,简言之,是用水雾塑造火焰之形,用光电科技赋予火焰之魂。
“这是全运会史上首次采用非真火的主火炬塔。”十五运会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揭秘,模拟火焰的电光水雾,依托南方电网“市电与储能主供”模式支撑,实现100%“绿色”电力保障。据测算,赛事期间仅奥体中心一处场馆用电量将达15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1.42万吨碳排放。
从火种采集到火炬传递,再到主火炬塔点燃,科技贯穿全程。此次全运圣火火种取自深海1522米处,首次采用深海可燃冰分解燃烧技术,通过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实现海底原位采集与引燃,同时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为海底装置供电,完成“深海之火”与“天上之光”的能源闭环。此外,火炬在穗深港澳四城传递期间,全球首次采用人形机器人接力、无人驾驶转场、低空飞行器运载等组合。
撬动产业创新
十五运会让人们认识到,一场体育盛会的价值,远不止于赛场上的胜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演进,这些亮相的硬核科技,不仅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体现,更承载“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世界级较量。
谭旻透露,三台人形机器人的完美协作,正源于此前在工业场景中,对群体智能、力位混合控制、复杂环境适应等核心技术取得的突破。
“我们还搭建了结合人体动捕数据,作为先验知识的强化学习模型,将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化突破铺路。”谭旻介绍,优必选已与全球与最多智能制造企业达成合作,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订单金额已突破8亿元,并正加紧提升Walker S2产能,以保障大批量交付。
深元人工智能董事长周家豪也有着相似的感慨。通过十五运会场景,该企业不仅深度验证了核心技术的可行性,团队的整体技术能力和协同效率也获得显著提升。
开幕式上的每项“首次”突破,都是一次科技赋能的实战,也是广东加快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广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努力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挑大梁”。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蝉联全国榜首,并已孕育出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培养了一批突破性、增长性强的新兴产业。
以十五运集中展示的“AI+机器人”产业为例,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约占全国1/3,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占全国43.5%。
“广东是高科技的先行地。”十五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陈维亚表示,从过去大型活动更多地依靠规模,到今天更追求思想、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本身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与人文理念不断跃升的证明。
对新兴产业而言,大型赛事本就是重要的产业机遇,不仅是成果展示窗口,更是产业突破场景落地瓶颈、探索跨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实战考场。例如,从十五运的多个场景来看,人形机器人的舞台应用,验证了其在复杂场景的作业能力;AI智能体人机协同的艺术创作,则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新思路。“源火”的诞生过程,则诠释了广东海洋经济从传统“靠海吃海”的资源依赖模式,转向以科技解锁深海动能、推动实验室科研成果向海洋工程、绿色能源、资源勘探等未来产业转化的路径。
这些科技创新的进取瞬间,正从赛场的聚光灯下走向产业,融入生活,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广东正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