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畔,秋意渐浓。一场名为“我为‘十五五’规划献良策”的民意征集活动,正悄然掀起全城热议。从高校学者到一线工人,从科创企业家到社区工作者,成千上万条建议如涓涓细流,汇入城市发展的蓝图之中。这座曾以“苏南模式”闻名的工商名城,正以开放之姿、战略之智,擘画下一程——以产业科创为核,构筑面向未来的“四梁八柱”。
战略起笔:从“顶层设计”到“市民智慧”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无锡早已未雨绸缪。
2025年4月,无锡发布《市政府关于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政策意见》,提出以“算力券+数据券+模型券”三券齐发,激活“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此前,无锡已构建“465”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将人工智能列为五大未来产业之首。截至2024年,无锡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列统规上企业达356家,营业收入2075.5亿元,同比增长12.6%。
而进入“十五五”前夕,无锡更进一步——不仅将规划编制过程向社会开放,更将“人民城市”理念深植于战略脉络。2025年9月,无锡市发展改革委与共青团无锡市委联合组织召开“十五五”规划青年座谈会,邀请了来自各领域的十位优秀青年代表。与会代表立足行业前沿与青年视角,围绕无锡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等议题畅所欲言,在青年人才引育、创新创业扶持、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与前沿思考。
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正是无锡战略布局的鲜明特色:既有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又有基层实践的接地气。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所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无锡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战略有温度、发展有共鸣”。
产业立柱:从“制造高地”到“智造强极”
如果说战略是城市的“大脑”,那么产业就是城市的“筋骨”。无锡深知,实体经济是立市之本,而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未来所向。
一是“硬科技”攻坚。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核心产业,将持续强化基础研发与关键技术攻关。根据无锡政策,对新建或成功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分阶段给予最高2亿元奖励;鼓励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产品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完成技术和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与此同时,无锡积极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太湖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协同联动,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
二是“软生态”构建。2024年,无锡已建成17个智算中心,总算力规模达4199PFlops。通过发放“算力券”,对企业、高校采购的智能算力费用分档给予不超过30%的补助。同时,50个行业模型列入市模型培育计划,推动算法开发与数据供给。在绿色发展方面,无锡提出到2030年打造一批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让生态底色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基调。
三是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进”。无锡计划到2027年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超500家,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目标,更是一种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通过“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初创企业”的梯度培育,对年度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分档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形成“雨林式”创新生态。2024年,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规模已超1.81万亿元,新增特钢材料、大飞机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5个,产业集群的倍增效应正在显现。
创新写意: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科技创新,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就是无源之水。无锡在“十五五”规划中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依托太湖实验室、国家超算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强原始创新与前沿布局。2025年6月,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发布全国首个“DrugCLIP:AI驱动的超高通量药物虚拟筛选平台”,打破了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的困境。这一突破正是无锡推动“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沿沪宁”区域协同模式的生动实践。
另一方面,通过“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场景开放”的全链条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025年10月31日,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正式启用,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构建覆盖“室内-室外、工业-商业-民生”的全场景数据采集与验证体系。该中心聚焦锂电池工艺、高端制造、半导体等无锡优势产业,模拟真实制造环节,加速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落地应用。2023年8月,江南大学生物与营养健康团队和无锡高新区联合共建的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正式投用,打造集核心原料创制、功能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服务和科技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平台,形成了“原料开发-产品设计-中试生产-市场准入”的服务体系,通过平台服务和技术输出为无限极、福能源等20余家知名企业开发近30款上市产品,推动合作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3亿元。

图为“感知无锡”调研行调研团在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调研
正如“十五五”规划建议所指出的:“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无锡的做法是——让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市场判卷。2024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升至53.1%,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7连创,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愿景绘形:从“城市发展”到“人民幸福”
战略的终点,永远是人民。在无锡“十五五”的规划思路中,除了产业与创新,民生始终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2025年5月,无锡发布《无锡市支持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发展若干措施(2025-2027年)》,系统构建起从顶尖科学家到青年创业者的全方位支持体系。该政策以极具竞争力的扶持力度,对顶尖人才提供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及500万元安居保障,对创业及创新类人才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与500万元项目支持,并为青年人才创业项目提供最高30万元无偿资助。与此同时,《关于更大力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来锡发展的十项措施》同步实施,为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分别提供5万、10万、30万元购房补贴,共同构筑起覆盖人才全成长周期的政策生态,展现出无锡广纳天下英才的诚意与远见。
场景是技术的试金石。2025年3月,无锡启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全球征集活动,设立1亿元专项支持资金,评选并支持十大国内首创性创新应用场景方案。从“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完善,到“美丽无锡”生态建设的推进;从“数字惠民”场景的拓展,到“乡村振兴”行动的深化——无锡正试图打造一个“既有产业高度、也有民生温度”的现代化典范城市。
从太湖湾到科创带,从制造车间到智慧城市,无锡的“十五五”布局,既是一场关于技术的革命,也是一次关于治理的升级。它以战略为笔、以民心为墨,正徐徐绘就一幅“科产城人”融合共生的现代化画卷。
正如这座城市的精神——“无”限可能,“锡”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