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雁争)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中试梗阻”难题正迎来系统性破解。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到2027年底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力,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此次政策最大亮点在于破解了中试平台‘方向不清、主体不明、路径不畅’的困局。”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垠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聚焦关键领域精准补位,尤其是将人工智能等技术纳入中试重点,能有效缩短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周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作为连接创新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此次通知紧扣新型工业化推进需求,以“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为核心思路,突出公共服务属性,明确系统化建设路径,全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梗阻”难题。
在梯度培育“做强一批”方面,通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及重点产业链攻关需求,推动符合条件的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针对现有平台提质“激活一批”,通知要求各地工信主管部门对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但能力不足的中试平台,开展智能诊断、靶向提升、培训交流等赋能活动,或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等方式破解发展痛点;对低效平台则引导其开辟新赛道,强化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核心功能,实现资源盘活与潜力释放。
围绕短板领域“补齐一批”,通知明确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清洁低碳氢、生物医药、工业母机等10大关键领域。各地需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依托产学研用主体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此类平台将在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遴选时获得优先支持。
为保障政策落地见效,通知提出三方面关键举措:一是建立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与精准高效的支持机制,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政策供给;二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资源禀赋推进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与“内卷式”竞争,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三是推动中试平台与现有科技创新平台、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创新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带动区域和行业中试能力整体提升。
吴垠认为,随着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持续注入,中试“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的痛点将逐步缓解,预计未来两年将涌现一批具备行业带动力的标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