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沈寅飞)迎峰度冬能源保供进入关键阶段。各地电力企业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深挖需求响应潜力、强化跨省跨区互济,多措并举护航冬日用电。
重点工程强实力
11月10 日,成都空港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为成都电网提升冬季保供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该工程是四川电网迎峰度冬重点工程,也是成都500千伏“立体双环”东半环的组成部分,新建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0万千伏安,投运后有助于满足成都东部新区和简阳市的新增负荷需求。
据介绍,该工程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向发展核心区域,修建工程包含的6条输电线路需跨越高铁、油气管道、通航河流等60处重要通道。为此,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与铁路、公路等部门协作,引入机械化封网、可视化放线等新技术,提升作业精度与效率;抢抓夜间铁路停运“窗口期”,制定夜间封网跨越专项方案,并应用重载无人机跨越施工,按期完成线路贯通,确保工程按计划投运。
河北则积极构建多元融合的电力保供体系,大力支持新型储能发展。例如,在国网衡水供电公司支持下,武邑县200兆瓦风电项目配套建设40兆瓦/160兆瓦时储能系统已经投运,实现“风储协同”;深州市坤腾共享储能电站和航天京安共享储能电站计划月底前并网,将增强冀南区域电网调节能力与运行可靠性,为居民温暖过冬提供支撑。
精细管理挖潜力
在山东,数智技术的引入为国网菏泽供电公司做好迎峰度冬电力调度增添了底气。该公司依托“智慧电网”,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负荷、气象及用户特性,将实体电网完整、实时、准确地映射到数字空间,实现了菏泽电网分类负荷分析以及负荷预测评估。该公司将供暖、供水、供气等民生客户纳入调度重点,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测、主动预警,24小时联动保障供电。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负荷侧正日益成为挖掘调节潜力的“宝库”。在近日收官的天津“车网互动示范月”活动中,国网天津电力联合19家充换电运营商,构建了覆盖公共充电站、社区充电桩、专用场站等多场景的“车网互动”体系。活动期间,通过聚合充电桩资源,在削峰、填谷场景下的分钟级响应能力分别达137.4兆瓦和139.7兆瓦,就如同为电网接入一个百兆瓦级“充电宝”。
国网天津电力营销部市场处处长张剑表示,此次活动验证了“车网互动”的规模潜力和技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有望为天津迎峰度冬电力保供增添新手段。
作为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新生力量,虚拟电厂正逐步壮大、成熟。截至2025年10月底,国网上海电力虚拟电厂已接入运营商55家,较2024年底增长26家,资源池聚合规模达228万千瓦,增长103%。此外,国网上海电力还持续拓展楼宇空调资源虚拟电厂秒级响应、居民社区虚拟电厂响应等新的调用场景,提升虚拟电厂“实战”能力,助力迎峰度冬电力保供。
电力互济添保障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加快,跨省跨区互济在迎峰度冬电力保供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日,依托长三角电力市场,上海与江苏、安徽成功达成11月绿电交易合作,成交电量共计约1.3亿千瓦时;此外,通过长三角省市间抽蓄容量互济首次交易,实现了安徽响水涧抽蓄容量支援上海,可替代上海37.5万千瓦煤电发电出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上海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及结构优化。
据了解,自10月起,国网上海电力着手推进迎峰度冬绿电保供工作,依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长三角电力市场构建了“跨区、区内、市内”三级联动的绿电供应模式。
在广西,为护航迎峰度冬期间电力传输,南方电网广西来宾供电局对西电东送关键线路500千伏来中甲线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全线部署以线路通道可视化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感知网络,可对通道环境、外力风险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同时安装了分布式故障定位系统,实现对故障点的精准研判与快速定位,将极大缩短故障修复时间,提升电网可靠性;此外,线路上还规模化应用了多物理量传感器、智能驱鸟装置等先进设备。通过构建集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孪生通道,为输电通道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强技术支撑。(参与调研:董时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