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AI概念股高估值的担忧正不断升温,伴随着电影“大空头”原型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做空英伟达等明星AI股、日本知名科技投资公司软银清仓英伟达,多家华尔街投行对AI投资热潮发出预警,美股科技股持续下挫,纳斯达克指数延续上周跌势,英伟达股价自11月以来跌幅逼近10%。
从历史上看,资本市场的泡沫从形成到破裂一般可以分为“启动—加速—狂热—破裂”四个阶段。正如高盛和瑞银所说,随着资本开支大幅增加,海外科技股股价快速上涨,或已完成加速膨胀阶段,并开始出现向狂热期过渡的风险。当市场都遵循着统一的叙事模式时,或许也预示着AI投资热潮正从“机会”转向“风险”。
“泡沫”并非AI技术,而在于资本市场
以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七巨头”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公司市值屡创新高,总市值已超过20万亿美元。英伟达市值从4万亿美元攀升至5万亿美元仅用时不到4个月。上述行业巨头占标普500指数权重超30%,市场集中度创历史新高。
根据数据服务商EPFR(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数据,2023年以来全球超5000亿美元资金净流入信息技术行业,占增量资金超过36%;机构行业配置中信息技术的占比也从2023年初的20%左右提升至目前接近30%。做多科技巨头成为最拥挤的交易之一,美股前20大公司的市值占比在2024年升至40%,截至2025年10月31日更是达到43%左右,创1989年以来新高,并突破了长期趋势水平。
当前AI领域的资本狂热让人不免联想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多位分析师对新华财经表示,本轮海外AI行情是否存在泡沫,与AI最终是否能够成功是两个独立的问题。所谓的AI泡沫,指的是包括资本、估值、商业模式到基础设施在内的整个AI领域,出现的一种集体性、非理性的狂热,导致资产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
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戴维·所罗门表示,未来12个月至24个月内的某一时间点,股市很可能出现10%至20%的跌幅。2008年金融危机时成名的“大空头”迈克尔·伯里旗下基金,已持有名义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英伟达和Palantir(人工智能软件公司)看跌头寸。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在十月中旬警告称,“我们看到很多资产正看起来进入泡沫区间”。他同时提到,虽然AI技术是“真实的”,但并不是所有投入都会成功,市场可能低估了潜在风险。
伯里11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那些所谓的“超大规模算力服务商”,正在通过延长芯片折旧日年限、压低折旧日费用,从而在财报上放大AI热潮带来的账面利润增速。
资本市场此前一直相信,资本开支越大,就越利好股价,认为大规模投资意味着未来的收益。但伯里直言,目前许多科技公司正通过延长资产的使用年限来低估折旧支出,从而虚增利润表现。根据伯里估算,从2026年至2028年,这一会计处理方式可能低估约1760亿美元的折旧支出,从而夸大整个行业的账面利润水平。
在伯里看来,这种利润“幻象”可能让市场忽视企业真实的资本回报率,潜藏的估值风险正在被AI热潮所掩盖。今年以来,OpenAI已签署了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交易,从而获得运行AI模型的计算能力,引发市场对“AI循环交易”的担忧。这些企业的利益也与OpenAI未来的盈利能力相绑定—英伟达提供算力并投资OpenAI(1000亿美元),AMD提供芯片并获得股权,CoreWeave提供专用云服务。
日本知名科技投资公司软银集团也在11日表示,其已于2025年10月将持有的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含资产管理子公司持股)以58.3亿美元(约合4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部售出。软银创始人孙正义表示其正调整战略重点,将更多资源投入人工智能和芯片相关领域。“我无法断言我们是否正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之中。”
在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看来,本轮AI行情启动阶段为2022年底ChatGPT问世,随着资本开支大幅增加,海外科技股股价快速上涨,或已完成加速膨胀阶段,并开始向狂热期过渡。如果出现股价加速上涨、估值非理性、业绩不及预期、信用风险、流动性收紧等信号,需要提防泡沫破裂的风险。
市场仍在“投资AI泡沫”?
尽管存在种种担忧,投资者仍在加码对AI相关股票的押注。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最新数据,资金持续涌入人工智能等热门科技板块。与此同时,避险基金与散户投资者的持仓趋向高度一致——两者都集中押注同一批明星科技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家庭资产中股票投资的比例也升至历史高位,显示市场情绪极度亢奋,风险偏好空前高涨。
花旗银行也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投资者一方面对科技股的估值和“AI板块泡沫论”表示担忧,但从实际投资组合来看,市场仍显示出极度看涨的“亢奋”状态,形成了一批“言行不一的多头”。
花旗集团股票策略师斯科特·克罗纳特(Scott Chronert)在报告中写道,近期与客户交流表明,一方面市场对美股的估值和美国就业市场“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却对美股的配置“坚定不移”。用来衡量市场情绪的花旗莱斯科维奇恐慌与亢奋指数(Lcvkovich Index)目前达到了0.72,显著高于0.38的“亢奋”标准。
与此同时,以“巴菲特指标”衡量(美国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值),美股估值也处于历史高位,该比率在2024年底至2025年1月间升超200,逼近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截至11月11日收盘,该比率仍达到223。其他发达市场中,日本股市的“巴菲特指标”最高,达到178,法国(104)、英国(94)和德国(59)股市指标均远低于美股。
巴克莱自主开发的市场指标同样发出类似警告。该指标基于期权数据测量狂欢股票比例,目前约为11%,高于7.1%的长期平均水平。
美国头部企业的估值已经脱离传统财务模型的解释范围,市场开始用市销率代替市盈率,用潜在市场规模代替实际营收,用技术壁垒代替盈利前景,以此为AI企业定价。这种估值体系的转变,使得企业的价值越来越依赖于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而非当下的经营业绩。因此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市场行为并不是在买“正确”,而是在买“泡沫还没破的窗口期”。
在多数分析师看来,未来相关科技巨头的业绩走势仍是核心,筛选在产业革命中卡位占优的公司才是“投资AI泡沫”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