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比超过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剧。
银发经济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迅速升温,已从传统的养老服务业延伸至金融、科技、文旅、家装、教育等多个领域。市政府参事、华东师大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老龄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瑞君认为,银发经济并非“老年消费”的简单堆砌,更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工具。其发展须根植于家庭结构、保障体系、公共治理与产业协同等多维度重构,从而实现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失能照护:从家庭压力转向社会共担
我国“4000万失能老人、85%依赖家庭照料”的局面既是服务短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制度缺位问题。吴瑞君认为,破解这一困局需以“积极老龄化”为价值内核,基于保障维度、服务维度、治理维度构建系统性方案,从而形成“照护保障-消费释放-经济循环”的正向反馈。
在保障维度上,扩大长期护理险的普惠性覆盖。她认为,当前长护险20%的覆盖率与失能群体需求存在显著差距,需将居家照护、辅助器具租赁等纳入保障目录,加快实现全国统筹,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的筹资机制减少家庭支付压力。
在服务维度上,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照护服务主体。当前照护市场呈现“小散弱”特征,需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区域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以降低边际成本,满足差异化需求,推动照护服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
治理维度上,需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协同的照护网络。吴瑞君建议,强化社区作为照护枢纽的功能,通过日间照料与夜间巡护的时空互补,降低机构床位依赖,既提升照护资源配置效率,又为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创造增量市场。
智慧养老:重构技术逻辑与服务生态
“当前智慧养老产品‘热技术、冷使用’的困境,本质是技术研发与老年需求、产品功能与实际应用、智能设备与服务系统的三重脱节。”吴瑞君认为,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需锚定三个核心方向。
首先,交互优化。“以适老化设计重构产品逻辑。”吴瑞君认为,基于“适老化设计理论”,破解70%智能设备因操作复杂被闲置的问题。应强化“极简主义设计”,通过大字体、语音交互等适配老年人的能力短板,而非单纯堆叠功能。同时引导企业以“老年用户体验”为核心,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其次,成本控制,即以规模效应推动普惠化渗透。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聚焦“核心需求-基础功能”的性价比平衡,利用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研发补贴+消费券”组合政策,推动适老技术从“高端小众”向“普惠大众”转型,激活银发数字消费市场。
第三,系统协同,以数据互通打破场景割裂。建立跨部门健康数据共享平台,构建“预防-干预-康复”的全链条数据闭环,推动智能监测设备与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终端实时联动。
人才支撑:建立养老服务职业发展闭环
我国养老护理员550万人的缺口,以及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结构特征,本质上是银发经济中“人力资本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的矛盾。在吴瑞君看来,破解困局需基于“职业发展全周期理论”,从“引人-用人-留人”三个阶段构建激励机制。
培养端,以“产教融合”破解人才供给断层。吴瑞君认为,当前200所高校设立的老年服务专业与产业需求存在“最后一公里”差距,需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养老机构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入职奖学金与就业优先通道,设立“银龄技能人才培育专项计划”,鼓励青年群体加入。
使用端,以“标准化管理”提升岗位适配性。吴瑞君建议,建立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认证机制,推动人岗匹配和技能分级,设立“适老照护服务等级证书”制度,强化职业透明度和可晋升性。
激励端,以“能力-薪酬挂钩”强化职业吸引力。她建议,将薪酬与服务年限、技能等级挂钩,构建“能力导向+稳定激励”的职业晋升路径;同时提升职业社会认同感,将护理经验纳入公共服务积分体系,推动养老服务职业从“过渡型就业”转向“成长型职业”。
制度协同:构建政策生态系统
“从制度协同理论看,当前银发经济政策体系存在政策间缺乏协调性、制度缺乏连续性、执行缺乏落地性的三重瓶颈。”吴瑞君认为,这种“碎片化”状态难以形成支撑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亟须构建系统协同的制度体系。
比如养老金融制度,构建全周期资本支持体系。她建议整合个人养老金账户、住房反向抵押等工具,通过税收优惠引导长期储蓄向银发消费转化,借助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激发养老金融活力。
“出台人才激励制度,完善长效权益保障体系。”她建议,将养老从业经历与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权益挂钩,构建“职业发展-社会权益”的长效激励框架,为银发经济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本支撑。
同时,出台产业扶持制度,打造精准化生态培育体系。比如设立银发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支持适老科技研发等“短板领域”;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政策组合,引导社会资本聚焦“高质量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