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电梯广告费、快递柜入驻费,还是公共停车位租金等,都不是物业公司的收入,而是全体业主的公共资金。小区公共收益管理问题不仅是财务问题,更关系社区治理水平、居民权益保障。
你是否留意过,小区电梯里的广告,空地上新增的快递柜、回收箱这些设施?其实它们每天都在产生收益。但这些钱最终流向了哪里,应该归谁所有?答案是,这些利用小区公共区域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后,依法应当归全体业主共有。
不过,现实生活中,许多业主对这笔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收益“一问三不知”,有的业主发现电梯广告每月都在换新,但物业公司声称无收益;有的业主表示,小区交付10多年,物业从未公示过公共收益的收支情况……久而久之,这笔公共收益便成了物业管理公司手中一本“不公开不透明说不清”的糊涂账。
《民法典》明确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这意味着,无论是电梯广告费、快递柜入驻费,还是公共停车位租金等,都不是物业公司的收入,而是全体业主的公共资金。物业公司可以收取必要的管理成本,但剩余部分必须返还给业主,并定期公开收支账目,接受业主监督。
公共收益成为糊涂账,究其原因,一是物业公司与业主信息不对称。一般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的业主,对物业服务成本构成、标准执行细节、公共收益明细等了解不多,如果物业公司的公共收益账目管理不规范、账目不清晰或者未按规定公示或公示虚假公共收益,业主难以觉察,也难以有效约束。二是业主参与度低、业委会建设滞后、履职能力不足,对物业制约力度不够,业主自治机制在公共收益问题上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街道、社区一级也缺乏专业人员和有效抓手,对物业违规行为处罚执行难。此外,法规政策细则不清、操作性不强、执法不严,使得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失范,成为物业管理中的难点。
面对问题,各地没有坐视不理。今年以来,福建、江西等省,西安、长沙、郑州等地相关部门集中出手整治,相继出台公共收益管理办法,细化公共收益归属、资金管理、收支公示、使用程序和审计监督等规定,补全实施细则的空白,推动公共收益管理更加规范、透明。
治理公共收益乱象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政策补位,还需各方厘清职责并有效协作。一方面要强化业主自治能力,推动业委会规范运作,强化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完善公示与审计制度,完善账户管理,确保每一笔收支公开可查;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挪用、侵占公共收益的行为严肃追责。
小区公共收益管理问题不仅是财务问题,更关系社区治理水平、居民权益保障。只有业主积极维护权利,物业公司履行职责,相关部门提供有效支持和监管,才能真正构建起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