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为更好理解场景内涵、加快场景创新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对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作用,本报就场景供给、应用突破及融合发展等话题推出系列报道。
这些天,北京华控智加联合创始人刘德广连发了数条朋友圈,主题词就一个:场景。
“对于我们这样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场景是痛点更是机遇。”刘德广告诉记者,华控智加是一家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企业,其自主研发基于机器声纹的工业装备“智慧大脑”等成果,能在超早期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精准预测。创业之初,新技术迟迟不能落地让公司承压,他带领团队辗转各地,目标就是发现场景、培育场景,这也成了包括华控智加在内众多创业企业的“必修课”。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场景”迅速成为科技界、产业界和资本界倍感振奋的热词之一。“文件很有必要、非常及时!”刘德广说,有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未来公司产品和技术肯定会在制造业、能源等更多领域落地应用。
有效场景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催生转化的阻碍。当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不断涌现,但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因缺乏有效应用场景,难以进入产业体系。此外,一些新场景开发开放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如何科学认识场景的内涵,场景的培育、开放以及大规模示范应用究竟难在哪儿?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何为“场景”?《意见》给出了明确定义:用于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产业化应用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制度政策的具体情境,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场景就是为新兴事物提供展示应用的舞台,加快其产业化进程。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在11月1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
长城战略咨询副总经理黄波是国内最早从事场景创新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场景’一词是随着2016年前后国内第一批人工智能企业而出现的概念。当时,他们要找的场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能用的地方。用句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手里有个锤子,他们要找钉子。”
在长期服务企业与政府决策过程中,黄波和研究团队敏锐地觉察到,如果能把“场景”作为一个政策工具,政府主动给具备一定技术创新水平的企业提供长久机会,不就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快成长嘛!“此后多年,在参与科技部人工智能课题、安徽合肥等地方决策咨询中,均引入了场景的概念。我们认为,城市、产业处处有场景,场景已成为一种关键的城市创新资源。”黄波说。
“场景具有真实世界性、价值可验证性、示范可复制性、协同集成性、风险可控性五大特征。”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告诉记者,好比真金需要火炼,场景将创新环境从传统的实验室搬到了真实的市场环境,构成技术可行性的终极“试金石”。从这个意义上看,场景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并系统构建了场景驱动的创新范式,强调以需求牵引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高效的创新模式支撑。”刘泉红说。
三大原因造成供给不足
作为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低空经济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元的场景支撑。然而,低空场景应用深度不足、规模化应用尚未形成等问题,正成为制约产业从“技术突破”向“规模落地”跨越的主要瓶颈。
“比如,因技术适配性、监管机制等问题,山地灾害的无人机应急救援、城际低空货运物流等场景,还未能形成成熟应用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价值释放。”长期从事低空经济研究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晓兰说,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技术迭代加速的快速发展期,下一步应加快扩大应用场景培育、简化飞行审批流程、完善支撑体系、打通供需对接通道,让低空经济充分释放增长潜力,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不仅仅是低空产业,许多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也遭遇了场景供给不足的困境。在刘泉红看来,场景开放与供给不足主要存在三方面原因:
一是场景的收益分配机制没有厘清。在很多领域,场景的提供者与用户之间是割裂的,而新技术新产品一般还不成熟,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场景应用产生的收益被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方得到,使用风险与成本却留给了用户。如何解决收益分配问题,是下一步扩大场景供给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场景的地方保护和企业保护问题依然较多。一些地方倾向于向本地企业开放场景,而不向外地企业开放。国有企业也倾向于给本企业或本系统内企业开放场景,而不愿意让民企或中小企业参与。
三是场景试验中涉及政策协同和部门协调问题。当前,部分场景应用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比如无人驾驶车辆如果不通过场景支持是根本无法上路的。此外,多部门协调带来的较高成本,也抬高了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成本,不利于产业化应用。
“场景培育和开放是一个新课题,随着《意见》出台以及相关顶层设计逐步建立,上述问题有望逐步得以解决。”刘泉红说。
加快推动场景落地应用
《意见》提出,扩大生产场景、工作场景、生活场景供给,推动场景资源开放,促进场景资源公平高效配置,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未来,如何补上场景供给不足的短板?
“我们不缺新技术、新产品,缺的是政府和相关龙头企业提供舞台,这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打造新的应用场景。”李春临强调,场景培育和开放不仅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和平台的“硬建设”,更需要法规、制度、政策等“软创新”。
此次《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场景落地应用,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提供广阔空间。在具体路径上,《意见》明确了场景培育开放的三大方向,即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重大技术攻关需求,优先布局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通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丰富应用场景的潜力优势转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场景供给优势。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探索建立场景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健全重大场景资源统筹机制,明确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及场景开放标准、规则体系、配套制度,鼓励国资国企积极参与场景创新开放,推动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积极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场景事项,支持市场化场景促进机构、产业创投资本等场景服务组织发展。
“场景是一种资源,但并非所有场景需求都能称为‘高价值场景’。”黄波提醒,只有那些具有真实需求、特色鲜明、综合集成和适时供给等特征的场景,才是更值得开发和关注的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