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一边是黄河,一边是黄沙。独特的地理区位,让荒漠化防治成为这里的必答题,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这里的必选项。
陶乐镇庙庙湖村是宁夏“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生态移民安置村。2013年搬迁至此后,庙庙湖村村民从植树造林入手,治沙用沙,累计造林26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46万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7%。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庙庙湖村将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机融合,先后引进广东华泰农、盛禾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以订单农业为核心,村企联合开发沙荒地1.18万亩,形成了以沙漠番茄、“供港菜”等为主的万亩沙漠瓜菜产业园区。并打造“乐淘淘”“宁粤”等瓜菜知名品牌,年产值超过3亿元。
从政府统筹到全民参与,从治沙植绿到以林赋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生机和转机。石嘴山市抢抓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全覆盖的“双优势”“大机遇”,持续书写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答卷。
如今,陶乐镇已带动周边1万人、6万亩耕地免受沙害。陶乐镇党委书记李波表示,将持续聚焦重点区域,扛牢荒漠化防治核心片区和前沿阵地的使命责任,以“河东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沙漠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两大工程建设为引领,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筑起绿色屏障。
陶乐镇的变化,是新时代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宁夏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和全境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省份,宁夏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2023年6月,高规格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在内蒙古召开,提出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
高位谋划、系统推动,2023年9月召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个加快建设美丽宁夏的综合性意见及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绿色发展、组织保障4类38个文件,将目标任务和工作标准分解落实到56个部门。之后,宁夏进一步部署推动,将攻坚战相关指标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水资源管理、林长制等考核内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实施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标志性工程,力促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全面锁定、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全面固定。
既防沙之害,又用沙之利,实现多元发展,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在一些“林光互补”“草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可以看到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种植着枸杞、罗布麻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灌草。除了实施“光伏+”产业治沙模式,当地还创新开展贺兰山东麓“藤灌草”生态修复试点,探索生态保护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荒漠化防治。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景耀春表示,荒漠化防治带动特色林果、种苗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务工就业,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风沙侵袭,没有地域之分,没有部门之别,宁夏注重协同作战,凝聚攻坚合力。“我们与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建立了局省联合包抓机制,陕甘宁蒙4省份14个市县签署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合力推动毛乌素沙地280公里、腾格里沙漠153公里省界关联区域治理,治理效果远远好于原来的单打独斗。”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自新说,通过建立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统筹机制,构建起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协同推进的荒漠化防治新格局。
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8年稳定保持Ⅱ类、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宁夏坚守“一河三山”改革发展基准线,扎实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进介绍,得益于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区域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断提升。
2025年,宁夏组织实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18个,确保全年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200万亩以上,占规划总任务的60%,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今年6月,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防风阻沙带全线贯通。截至9月底,宁夏已完成年度治理任务219.95万亩,累计完成563.95万亩,占总任务的68.77%。到今年年底,宁夏境内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有望实现全面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