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进入“十五五”时期,让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经济社会生活,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值得研究。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壮大。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多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探索出一条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文化产业增长的有效路径。不少国产品牌通过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景德镇瓷器、云南扎染、贵州苗绣等文创产业,通过培训手工艺人、发展体验工作坊和电商销售,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也促进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也要看到,很多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不少产品依然停留在“小作坊、小市场”阶段,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链,经济价值有待进一步释放。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在创新设计、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上仍存在短板,供应链仍需持续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科技赋能和创新应用还有待加强。此外,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一些中西部地区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缺乏产业化和市场化支撑,导致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难以充分实现。
未来,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系统、具体可行的举措。
因地制宜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地域文化资源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风貌,更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力量”。从故宫推出数字藏品、敦煌壁画实现AI修复,到三星堆文创产品走红网络,各地正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生产”、从“文化符号”到“产业动力”的转变,让传统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发展资源。我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各地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历史积淀,科学规划文化品牌战略,既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核心文化资源,更要以现代传播手段讲好“地方故事”,把文化认同转化为品牌认同,让文化“软资源”成为地方发展的“硬招牌”。
完善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简单的文化产品开发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要素的市场化、产业化。有关部门可加大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园区等,鼓励社会资本和数字平台参与文化开发,实现从单一文创产品向文旅融合、品牌共建的系统性转化。
强化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推动文化创新走向高质量发展。要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支持新媒体平台、数字创意企业探索文化新业态,通过推动5G、AI、VR等新技术在文化创作、传播中的应用,建设文化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博物馆等,让文化资源“上云出圈”。鼓励高校开设“文化创意+科技+管理”交叉学科,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企业家等积极主动投身文化创新事业,让文化事业在人才支撑中焕发长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