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推动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全面实施,浙江、海南等多个省份陆续启动试点工作,标志着以制度化方式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步伐正在加快。
长护险主要为失能、失智人群报销一定比例或额度的专业护理与服务费用,不仅能减轻失能照护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能带动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长护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向“老有所养”的重要延伸,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关键一环。
然而,制度框架初步建立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从哪里来”的现实困境。长护险目前主要依靠医保统筹基金划转和财政补贴维系,公共资金承压明显;各地因经济基础不同,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居民参保意愿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基金“盘子”大小不一,影响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优化长护险筹资机制,首先要减负。一方面,可根据不同群体建立差异化缴费机制,职工群体由单位与个人共同分担,城乡居民由政府与个人共担,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打通资金流通壁垒,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允许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支付保费。同时通过连续参保激励机制、真实案例宣传等方式增强公众信任与参保意愿,让居民感到长护险是保障,而非额外负担。
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基本长护险制度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长护险产品,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同时,发挥慈善基金、福彩公益金等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建立“基本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和公益基金为补充”的多元协同机制,让更多资源共同汇入养老与护理服务领域。
优化资金管理,健全监管和绩效评估体系。长护险资金量大、周期长,必须做到“用得其所”。在设立专业机构负责资金分配与监管工作的同时,也需第三方审计与动态评估制度的协同配合,防止虚假护理、套取补贴等现象。此外,还应加快推进数字化监管,利用大数据对资金流向、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每一分资金都切实用于失能群体的照护服务。
优化长护险筹资机制,让机制运转更高效,监管体系更透明,长护险才能真正守护“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