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我们下决心研发数据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正迎来从有到强的升级。”近日,达梦数据创始人、董事长冯裕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AI等新业态的兴起,海量、实时、多模态的数据要素不断涌现,数据库作为支撑这些新业态的“数据底座”,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从一份资料中萌发创业灵感,到成长为国产数据库领军企业,达梦数据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数据库产业自主创新的生动缩影。这家掌握核心底层技术的企业,正以清晰的战略布局,向世界级数据库品牌迈进。
破局关键:核心源代码100%自研
“我虽然不是学计算机的,但一直怀揣着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的梦想。”冯裕才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他从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调至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正是出于对计算机研究的热爱。
一份偶然接触到的英文资料,坚定了他研发国产数据库的决心。
冯裕才回忆说,那份英文资料显示,计算机虽始于计算,但其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占比高达80%,计算和控制分别仅占5%和15%,这让他预见到数据库未来的巨大需求。此外,当时某国企因核心技术资料被销毁而受制于人的事件,也深深触动了他。“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就没有灵魂。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应用,就像在他人的土地上种庄稼、盖房子,一旦土地被收回,一切将荡然无存。”冯裕才说。
面对数据库市场的高壁垒,达梦作为后来者,如何成功替换国外成熟的“灯塔”产品,并进入政府机关、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
“关键在于我们坚持核心源代码的100%自研,未使用任何开源代码,这意味着我们能自主掌控每一行代码的安全。”冯裕才强调,只有坚持原始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颠覆性突破,这是赢得核心领域信任的关键。
这一优势曾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某大型央企网站遭遇数万次攻击,达梦凭借完全自研的数据库成功护航。如今,达梦的产品在某行业调度系统中的覆盖率已超过90%,成为国产数据库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化的典范。
AI与数据库:相互赋能,共创未来
冯裕才为国产数据库赋予了新的使命——过去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如今则是“从有到强”的升级。
冯裕才介绍,AI与数据库的关系密不可分,业内常说的“AI for DB”和“DB for AI”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数据库既要为AI时代的数据安全保驾护航,也要确保关键行业不被“卡脖子”,同时借助AI实现性能优化。
“DB for AI”指数据库为AI服务。AI所需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品类多样,传统数据库难以满足需求。为此,达梦研发了数据库一体机及图数据库、缓存数据库等全栈产品,以适配AI发展的需要。
“AI for DB”在达梦已实践三年。自2023年布局AI领域以来,达梦在运维方面实现了降本增效。例如,数据库参数调优原本需要精通海量参数的专业管理员,如今通过AI应用,仅需两三人即可完成此前七八人的工作,大幅降低了用户及企业自身的成本。此外,AI知识库能自动解答约60%的客户问题,减少了技术人员的人力投入。
新的“达梦”:打造世界级数据库品牌
“达梦”之名,源于冯裕才“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的理想。2024年6月,达梦数据登陆科创板。但冯裕才认为“这还不够”,他的目标是将达梦打造成“中国的世界级数据库品牌”。
冯裕才表示,未来,达梦将继续以自主创新护航国家信息安全,在全球数据库格局中展现中国技术实力,真正实现“数据库的中国梦”。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达梦已将“出海”视为未来重要增长极。凭借100%自研的核心技术,达梦已具备“走出去”的底气,要让中国数据库从“能用”走向“好用”,以产品、服务和成本的综合优势,成为国际市场的优选。
据介绍,达梦计划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欧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待产品成熟度进一步提升后,将进军欧美市场。“市场是公平的,只要产品好、服务好、价格合理,就一定有竞争力。”冯裕才信心满满。
作为从学者转型的企业家,冯裕才深知人才是科技公司的生命线。达梦的技术路线本身就是“培养平台”,员工从底层开发做起,能够深入思考、持续创新,这也使达梦的人才队伍保持了高度稳定。
达梦“三个一”的企业文化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沃土:“一支军队”强调执行力,要求员工雷厉风行、能打硬仗;“一所学校”鼓励持续学习,助力员工掌握社会所需技能,许多从达梦走出去的人才已成为中国信息领域的精英;“一个家庭”则营造了和谐高效、团结友爱的氛围。此外,达梦还通过创新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专家共建人才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