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记者冯方)近期A股市场整体稳中有升,上周主要指数涨多跌少,结构性分化持续显现,成长板块整体表现平淡,而价值风格表现相对突出。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向央广财经表示,宏观方面,内需修复进行时,价格预期逐步企稳;市场方面,中长期来看,增量入市或远未结束,指数短期调整之际或也带来布局良机,投资思路上,新兴科技是主线,周期消费看转型。
内需修复进行时价格预期逐步企稳
从宏观经济来看,汪立指出,国内方面,10月出口同比增速下降,主要受去年基数较高、中秋节错位等影响。结构上看,集成电路、汽车和船舶等出口保持较强韧性,同比维持高增速。
通胀数据方面,汪立认为,10月CPI由降转涨,PPI降幅收窄,表明内需修复处于进行时,价格预期逐步企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扩内需等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叠加国庆、中秋长假带动,10月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受国内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改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等因素影响,10月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年内首次上涨;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连续第3个月收窄。
海外方面,汪立提到,避险情绪升温令全球股市回撤。上周海外市场遭遇几大事件扰动——对AI泡沫化的担忧、美国联邦政府“关门”时间破历史记录、美国最高法院对《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关税判决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元流动性收紧,共同带动市场避险情绪大幅走高,美股大跌,美债利率走势震荡。往后展望,汪立认为,随着预期的美国政府11月可能结束停摆、美国财政部一般账户(TGA)“泄洪”,12月开始的经济数据与美元流动性可能有所改善。同时,由于12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参考的11月经济数据(如能够发布)仍处于恶化阶段,叠加近期的美元流动性问题,预计美联储12月再度降息仍是大概率事件。
新兴科技是主线周期消费看转型
中国资本市场方面,汪立认为,中长期来看,随着无风险收益下沉,传统资产预期回报难复往昔,增量入市或远未结束。同时,以“新国九条”为起点的基础制度改革有力提振了中国市场的可投资性,引入中长期资本和构建稳市机制,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市场应对风险和波动的能力。此外,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新技术、新产业涌现,资本开支持续扩张,经济预期和资产回报率有望触底回升。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认为股指可能不会有大幅调整,短期调整之际或也带来布局良机。”汪立表示,展望11月,可关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等重要事件,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6年经济政策的定调等。
投资思路上,汪立认为,新兴科技是主线,周期消费要看转型情况,同时,AI资本开支也将改变部分传统周期行业需求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向:一是科技成长,可关注港股互联网、机器人、芯片半导体、传媒、计算机、通信等。二是制造出海与全球扩张,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化浪潮,成为打开市场空间和提升股东回报的重要路径,可关注电力设备、消费电子、机械、汽车与零部件、创新药等。三是周期消费,消费股股价底部正在逐渐形成,周期角度看好“反内卷”与新材料,可关注有色、化工、钢铁、建材等,同时消费机会的重点可能在服务和即时消费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