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泰州“像是在过年”——
11月1日,苏超尘埃落定,黑马泰州队击败创造“不败神话”的南通队,赢得首届苏超奖杯。随后,泰州先是将苏超奖杯带到在沪举办的进博会,成为热门打卡点;紧接着,泰州在11月7日、9日连续召开两场会议,话题无不围绕放大“苏超夺冠”效应,做好“后半篇文章”。
如果说南通是经济发展上率先冲破“苏中”的城市,如今的泰州也正借着苏超冠军这一“破圈爆点”,加速摆脱“苏中”。
这场苏超决赛的胜负之外,也让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南通、扬州、泰州所在的苏中地区——这片介于江苏南北之间的“腰部地带”,这里也正悄然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经济版图中最具成长性的区域之一。
以苏超两支争冠队伍所在的城市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南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88.9亿元,同比增长5.4%;泰州为5369.59亿元,增速同样为5.4%。两地在总量上的差距不小,但增速上却实现了“并跑”,从中可见南通发展的强劲动能。
若细看两地发展,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特点——南通体量大、底盘稳,是传统的制造业重镇,拥有海工装备、高端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元产业体系,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显著;泰州则以产业集群,实现“以小博大”,致力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经济发展上亦有“黑马”姿态。
若以球队阵容作类比——南通像是一支阵容齐整、打法成熟的“强队”,依靠深厚的制造业体系和港口经济等,打出“稳定输出”;泰州则更像一支擅长快速反击的新锐,通过聚焦细分赛道,凭借生物医药、船舶等优势产业实现突围。
长期以来,苏中常被视为地理居中,经济也居中。然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苏中正在从“夹层地带”变为“中枢地带”。交通变迁自然是其中的关键,比如,南通正构建八龙过江新格局,加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衔接长江南北;再比如,泰州则提出打造“枢纽泰州”,随着高铁、过江通道的渐次落地,泰州也将实现“十字高铁、八龙过江”的交通大跨越格局。
跨越长江天堑的苏中,不再是区域发展中的“被动跟随者”,而是“主动发力者”。且不说GDP早已迈过万亿新台阶的南通,泰州、扬州等城市纷纷提出不愿做“苏中”,而要力争上游,发力让江苏向“苏大强”迈进,也让长三角“腰部”更有力,更好承担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从增速上看,今年前三季度,扬州为5.5%,南通和泰州均为5.4%,苏中三城均跑赢5.2%的全国平均增速。正是在这些城市的强力支撑下,前三季度,江苏GDP达10.28万亿元,同比增长5.4%,继续稳居全国第二;长三角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24.81%,再创新高。
在强手如云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而经济竞速的背后,则是城市发展间的“竞合”。以造船业为例,江苏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基地,造船三大指标常年稳居全国第一,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南通、泰州、扬州三地已形成一定的错位竞争与合作。2022年,南通牵头泰州、扬州,成功打造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通泰扬三地签订合作协议,携手打造通泰扬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正呼应了长三角一体化中“从城市单打独斗到区域协同共进”的发展逻辑。
相比万亿城市、苏超“南哥”等光环加身的南通,泰州以往显得低调不少。究其原因,无论从区位上还是经济上,泰州都位居“苏中之中”,缺乏“破圈爆点”。打破“居中思维”,正是泰州近来的热门话题。随着苏超决赛的一战成名,泰州将如何冲出“苏中”,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