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执法部门“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是企业反映集中的“烦心事”。今年3月以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推开。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领跑者”,深圳又领先一步。
11月11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继推出广东省首个“执法监督码”后,深圳又于今年9月制定并实施了全国首部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的“扫码入企”制度文件——《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管理规定》,将“扫码入企”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经验、好做法从“试点探索”上升为“制度规范”,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地生根、长效运行。
给涉企行政检查装上“电子眼”
“扫码入企”是深圳为解决执法扰企问题的一项创新举措。按照规定,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必须扫码进行登记,记录检查事项。
早在2023年底,深圳就开始建设链接执法监督主体、执法主体、全市各商事主体,实现执法全过程实时可感可溯的“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2024年8月,深圳上线广东首个行政执法监督码,并率先在龙华区、光明区等区试点推行“扫码入企”。
深圳市首单“扫码入企”案例在光明区产生。发布会上,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崇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截至目前,光明区入企次数由21301次减少至统筹后的8741次,减少了12560次,频次下降59%。
“推广应用‘扫码入企’后,龙华区智能抓取行政机关入企频次、检查时长等关键数据,对入企频次偏高等异常情况的单位,及时核查问题。”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高辉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龙华区的各行政机关开展“扫码入企”11700余次,涉企行政检查次数同比下降45.47%,入企行为从源头上得以规范,企业迎检负担有效减轻。
经过前期试点,目前深圳已正式启用执法监督码系统,在全市推广“扫码入企”。今年9月2日,《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管理规定》(下称《管理规定》)正式印发,并于9月20日施行。
深圳市司法局局长蒋小文在发布会上表示,出台《管理规定》的目的是建立执法监督码运用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将上级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的“生动实践”,用制度为涉企执法行为“立规矩”,为企业发展“减负担”,用制度让“监督码”成为企业的“护身符”和“服务码”,让涉企行政检查情况成为一本“明白账”。
已赋码380多万家企业
据悉,深圳企业主要通过“深i企”平台申领电子监督码。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副局长杨东浩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已完成“深i企”平台380多万注册用户的赋码,其中包括98.4万个体工商户,特别是对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重点企业实现了100%的覆盖。
执法监督码的推行有效减轻了扰企现象。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周汶辉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执法监督码的实施,既有效约束了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又助力企业更好履行经营主体责任,实现政企双赢。”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深圳将依托“深i企”平台,高效准确地完成全市商事主体的赋码工作,让监督码成为全市中小企业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