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代湘
“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新要求下,推动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深化联动、协同发展,对于释放改革整体效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制度型开放·长江对话2025—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韩剑表示。
此次会议由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主办,围绕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与区域协同展开深入交流。会上,《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蓝皮书2025》发布,作为研究院连续四年发布的系列成果,该蓝皮书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主题,从总体上研究自贸试验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战略取向,并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堵点卡点,为“十五五”期间江苏自贸试验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韩剑指出,通过自贸试验区联动构建跨区域、高标准制度型开放体系,能够有效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国家层面应对国际竞争积累经验、提供支撑。同时,通过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能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区域间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形成创新高地,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中,江苏自贸试验区成立的六年来,贡献了江苏全省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总结形成450余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其中34项在全国面上推广;四川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区内新设企业超33万家,年均外贸进出口增长14.8%,形成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安徽自贸试验区已形成"3+13"的协同发展格局,累计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为全国首创,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各自贸试验区在推进制度创新成果共享、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上的持续探索。
例如,江苏自贸试验区通过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加强智库共建等举措,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今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江苏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医药领域全产业链试点的省份。
四川省商务厅协调指导处副处长刘文为也在研讨会上表示,未来将携手兄弟省市推进经验共享、机制共创,以“流域一盘棋”思路谱写新时代长江故事。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国家已累计推广485项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地区作为跨省域协同发展的试验田,在制度一体化方面的探索,为自贸区联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9月2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注重协同联动。开展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强化改革协同,形成了一批联动创新成果。例如,长江沿线自贸试验区探索物流通道联动发展模式,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开展进口文化艺术品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作出积极示范,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我国主要城市群自贸试验区已形成组团发展态势,长三角通过海关一体化、单一窗口建设等实现高层次协同开放。”浦东改革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研究室主任伋晓光在研讨会上提出,长江经济带自贸区需推动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进”,重点发力系统性改革集成、产业链龙头带动、开放组团形成与重大战略耦合。上海自贸区应发挥核心作用,共享国家战略平台,释放总部经济溢出效应,打造贸易单一窗口“长江经济带专区”,构建联动创新共同体,助力区域企业协同“扬帆出海”。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随着《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深入实施,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自贸区需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在产业链协同、规则互认、风险防控等方面形成更多制度性成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