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精灵#5插电版于2025年10月28日正式上市,11月中旬将开始交付,但至今未公布大定数据,而纯电版smart在华月均销量已跌至2200台以下,品牌滑坡未因新车而扭转。

smart精灵#5插电版(来源:公司官网截图)
与插电版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10月31日,smart在精灵#5纯电版新车上市72小时后即公布大定订单突破4527辆。这款车也被寄予厚望。中大型SUV、800V高压平台、豪华智能定位,一度让人以为这家昔日“小车教父”正在重启自我。然而热潮退去,仅半年时间,品牌销量重回低谷。
没能成为奔驰-吉利合作的新标杆,反而有滑落成为“转型失衡”样本的风险,smart的中国市场探路之旅并不容易。
热潮转凉
精灵#5是一款大五座SUV,车长4.7米、轴距2.9米,搭载800V高压平台,CLTC续航最高740km,双电机版输出646马力,涉水深度500mm,强调“城市+户外”双场景适应。上市初期引发市场关注,72小时内大定订单4527台中,七成以上为超长续航豪华版,九成用户加装选装包,呈现出一片繁荣。
但繁荣更像一次集中释放的泡沫。
多数订单来自上市补贴刺激,交付率和留存率均未兑现。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中国中型SUV市场的总体零售销量大约在364.3万辆左右,其中合资品牌中型SUV的零售销量达到了177.7万辆,smart需面对比亚迪(002594)、问界、理想(02015)等重兵压境。
销量数据验证了该市场竞争的惨烈。2025年夏季,精灵#5销量迅速回落。品牌总销量更是连续两月下滑,环比分别跌10.9%与14.4%;7个月累计交付不足1.8万辆,热度消散的速度与来时一样快。

smart近半年月度总销量和环比变化(数据来源:易车网)
价格摇摆成为销量不佳的导火索。
4月“一口价”政策最高直降4万元,短期刺激销量,却让老车主怨声载道。欧洲市场优先供应,又导致国内交付延误,供应链反复切换中,品牌信誉被进一步蚕食。相较于比亚迪海鸥月销破万,smart的“顾此失彼”尤为刺眼——既丢了节奏,也丢了信任。
定位迷失
smart曾是“都市精品小车”的代名词。无论巴黎、东京还是上海的狭巷,它代表的是极简都市生活的象征。如今电动化后的精灵#1轴距已达2.75米,而精灵#5更以2.9米轴距跃升至中型SUV阵营。
4.7米的车长让它失去了“城市精灵”的灵魂,更被戏称为“大号Smart”。
设计语言虽延续奔驰的“感性纯欲”,内外饰丰富度空前,但用户的感受却截然相反。“买smart就是图个小巧好停车,现在车身膨胀得像普通SUV,价格还高出同级竞品数万元,核心竞争力荡然无存。”类似反馈在论坛与社交平台频繁出现,反映出消费者的普遍错愕。smart的转型,本意是拓展市场,却在实践中脱离了品牌的心理坐标。
更致命的是——空间变大,性能却没变强。
中型SUV是竞争最惨烈的红海,smart试图用设计感与德系标签突围,却没有空间、性能、智能上的硬杠优势。它既没能取悦家庭用户,也失去了那些追求个性的小车拥趸。结果是市场定位滑向真空:既不够小,也不够专。这场“放大”的赌注,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模糊成了一个失焦的符号。
对比之下,同属豪华小车阵营的MINI显得更为冷静。电动ACEMAN虽月销仅三百余台,却延续了紧凑与趣味的经典比例,坚守个性路线,维持了品牌识别度。MINI以“小而贵”自洽,而smart企图“变大又豪”,最终陷入自我撕扯:错估了消费者的情感惯性,也错判了豪华与尺寸之间的边界。
智能考验
当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驱动”时代,硬件和软件都成为决胜关键。
精灵#5标榜高阶智驾,但仅顶配配备激光雷达,中低配不支持城市NOA。车机虽号称流畅,却未标配高通(QCOM)8295芯片,需选装NVIDIA Orin-X方可启用部分高阶功能。L2+系统迭代至3.0,却依旧以“跳票”和“阉割”著称。
不少用户反映,智能驾驶体验远低于宣传,语音交互延迟、导航识别错误频发。
部分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城市辅助功能形同虚设”,OTA升级推送缓慢。硬件短板让smart在智能竞赛中几乎丧失话语权。竞品蔚来(09866)、小鹏(09868)、问界在同价位早已提供城市NOA,smart的技术节奏显得滞后。
质量问题进一步放大信任赤字。
2024年9月,smart因安全带安全隐患召回超3500辆精灵#1和#3,打击了消费者信心。
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投诉中,车辆噪音、动力电池故障、智驾功能未能交付等问题占比最高。当品牌急于用新车抢占市场时,用户口碑的基石——质量与信誉却在松动。从精灵#1的电池衰减,到精灵#5画饼难圆的智驾功能,一系列投诉指向的不仅是产品缺陷,更是smart正在面临的信任危机。
售后体验更雪上加霜——智驾功能需额外订阅,部分配件维修周期长达两个月。有消费者讥讽称,“买车像买期货,交钱后再慢慢等功能到账。”
smart试图以全球化策略对冲国内困境。所谓“532”格局(中国50%、欧洲30%、其他20%)看似均衡,实则分配错位。欧洲优先排产让中国市场一再延误,品牌形象被透支殆尽。价格战中屡次降价与让利,也削弱了溢价逻辑。15万-30万元区间的竞品密集,却在用户最看重的智能化上存在感弱。
未能继承燃油时代的“小车哲学”,也没能在新能源时代建立新的优势。盲目扩大车身、摇摆定价策略、智能化落后与质量隐忧叠加,构成了smart品牌失速的全貌。销量低迷之下,smart是否还能说清楚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