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以后,利率市场整体呈“官方锚定、市场自发下压”状态,“政策利率平稳运行、市场利率震荡下行”格局延续。政策利率暂时按兵不动,银行负债成本及净息差限制LPR下调空间,但“资产荒”与基本面不强促使市场利率和实际融资成本走低。10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维持在3.0%、3.5%,已实现“五连平”。10月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月末下行约6BP,至1.8%附近,处于2014年以来6%历史分位。名义利率下行带动实际利率回落,但横向看,当前利率仍处于偏高位置,为后续降息保留了空间。
11月10日,美国国会谈判传递出政府“停摆”即将落幕的积极信号,标志着这场历时近40天的预算僵局已接近尾声。从市场反馈看,投资者普遍将其视为短期政治噪音消散,市场风险偏好修复。美国政府“停摆”时,标普500指数回调、VIX飙升、金价突破历史新高、美元指数震荡走弱,展现出典型的避险交易特征,后续市场波动率可能回落。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指出,若政府“停摆”持续四周,四季度GDP年化增速将下降1个百分点。由于CPI等关键数据缺席,市场隐含降息路径波动较大,部分交易员押注美国经济增速回落,10月下旬美债收益率一度下行15~20BP,数据补发后或出现预期差,短端利率可能“补升”。总体看,中期美元信用溢价难以完全修复,美国货币政策重回宽松仍是主要方向。
10月,我国官方制造业PMI为49.0%,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下行。不过,价格方面出现积极信号,10月CPI由降转涨,PPI降幅收窄。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消费升级态势明显。11月,经济生产“金九银十”季节性高点已过,叠加年末企业回款、项目收尾等因素影响,生产和投资活动将放缓。总之,受季节性因素和内需不足影响,预计11月基本面数据将承受一定的回落压力,但在政策托底和结构转型背景下,短期波动不改中长期修复趋势。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方面,暂停9个月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正式重启,10月净买入规模20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央行选择在10月GDP读数不高、政府债供给高峰来临前重启买债操作,主要目的或是“稳预期”。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央行通过买债补充流动性,四季度降准的必要性将进一步降低。虽然LPR按兵不动,但银行在通过“减点”抢占优质客源,首套房按揭利率普遍下调30BP,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20~30BP。同时,9—10月多家中小行下调定期存款利率,缓解负债成本压力。
长期看,我国央行强调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保持适度宽松,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若四季度经济数据延续弱势,11—12月央行操作或转换为“降LPR+加量买债”,降准降息可能在2026年上半年落地。未来利率市场走势将取决于中美关税博弈的持续时间、出口下滑幅度,但宽松仍是主基调。国债期货方面,结构分化行情延续,风险偏好主导市场节奏。在博弈属性逐步增强背景下,长端债市的修复将更明显。(作者单位:国投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