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记者索寒雪上海报道
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霍尼韦尔已连续八次参展,见证了中国开放格局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从首届50平方米的展台到如今500平方米,面积扩大10倍;累计展出170项创新技术并落地中国市场,签署近150项战略合作备忘录,构建起深度本土合作网络。
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林育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中国经营报》: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霍尼韦尔这八次参展最大的变化有哪些?
林育麟: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作用愈加凸显,消费与内需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巩固。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资吸引力稳步增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展现出强劲活力与韧性。
进博会正是这一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窗口。霍尼韦尔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八届参展变化非常显著——我们的展台面积扩大了10倍,从首届的50平方米增长至如今的500平方米,展品与合作范围同步拓宽。
《中国经营报》:霍尼韦尔提出了“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本土合作与技术创新将如何进一步赋能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育麟:在智能制造领域,霍尼韦尔始终致力于以创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此次进博会,我们带来了八款新产品,覆盖半导体、工业燃烧、自动化控制、楼宇智能化及电池安全等关键领域,体现了霍尼韦尔在产业智能化与绿色转型方面的最新突破。
中国制造企业正加速从技术探索走向实际应用,聚焦打通数据孤岛、优化供应链协同与生产管理,同时也面临环保合规与降本增效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更注重前沿市场洞察,并依托本土研发团队与制造基地,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中国客户从端到端的运营需求。
例如,南京工厂是霍尼韦尔在中国最大的传感器制造基地,年产能达3亿个,平均每秒下线9.5个传感器,为中国工业智能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经营报》: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加码自主研发,对霍尼韦尔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合作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林育麟:中国制造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促使合作模式升级的重要动力。
霍尼韦尔正在从单一的技术输出转向深度协同的联合创新。我们与中国伙伴聚焦低碳、高效、安全等关键技术方向,融合全球经验与本土创新,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霍尼韦尔智能工业集团将继续依托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和制造优势,帮助中国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如今,这一转型已从“探索概念”阶段进入“落地应用”阶段,覆盖数据互通、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管理以及老旧设备改造等关键环节。
《中国经营报》:霍尼韦尔如何看待中国AI领域的发展?AI对操作人员的角色与技能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林育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AI技术正在重塑操作人员的角色与技能结构。传统的重复性、高强度作业逐步由智能系统接管,员工则更多地承担系统监控、流程优化与跨团队协作等高附加值任务。
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字化要求——包括数据分析、人机交互、AI工具应用等技能,同时还需具备系统思维与快速学习能力。
目前,霍尼韦尔正利用AI技术分析复杂能源结构,识别工业运营中的低效环节,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公司内部也在持续研发AI创新工具,帮助员工提升智能化作业水平,使系统运行更高效、工厂运营更自主。
此外,霍尼韦尔还积极拓展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在“AI+工业”领域的协同创新,为能源、化工、生命科学等行业提供更智能、更可持续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