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衢州产业资本招商大会暨氟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高形态,正从演示走向实用,将催生万亿元级市场,产业具有1∶10的乘数效应。
另外,针对行业当前痛点,衢州本土企业禾川机器人总经理王志斌表示,人形机器人手部精细操作技术尚未成熟,使用一段时间后易损耗且成本高昂,这成为制约产业落地的重要因素。
人形机器人有四大“加速”发展趋势
徐晓兰在演讲中称,具身智能是拥有物理身躯的人工智能系统,突破了传统AI(人工智能)“有脑无身”的局限,形态涵盖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多种载体;而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集成了芯片、传感器、机械、材料等诸多核心技术,是具身智能的最高形态。
据她介绍,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从“舞台上动起来”“赛场上跑起来”向“家庭里用起来”“工厂里干起来”进化,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结合今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图景(2025年版)》,徐晓兰分析称,人形机器人目前拥有四大“加速”发展趋势:一是市场规模加速增长,未来将形成万亿元级市场体量;二是量产进程加速推进,牵引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壮大;三是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从商业表演、科研教育向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特种行业延伸;四是产业生态加速壮大,标准制定、赛事交流、开源平台正为产业发展赋能。
对于衢州积极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徐晓兰建议,聚焦技术攻关,筑牢核心竞争力,依托当地氟基新材料等产业优势,突破人形机器人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瓶颈;聚焦场景驱动,打造应用新标杆,挖掘化工、特种行业等本地特色场景需求,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聚焦服务优化,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资源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培育良好产业生态。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通用型与技术驱动
衢州本土企业禾川机器人的总经理王志斌介绍称,公司定位为硬件核心部件与本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覆盖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驱动器、编码器以及线性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等核心部件,还自主研发了“游龙一号”“游龙二号”本体机器人,可提供本体代工服务。
针对行业当前痛点,王志斌坦言,人形机器人手部精细操作技术尚未成熟,使用一段时间后易损耗且成本高昂,这成为制约产业落地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工业场景中存在大量无需精细操作的需求,比如重复搬运、巡检、检测等岗位,这些场景对柔性化、AI能力有基础要求,且市场需求明确。
来自上海的创业公司开普勒机器人聚焦工业级应用系统,公司CEO(首席执行官)胡德波介绍称,公司定位为“蓝领人形机器人”提供商,专注为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特种行业开发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系统。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与宝马汽车、顺丰物流等企业合作,进入工厂和仓库开展实训,目前已通过阶段性验收。”胡德波表示,预计1至2年内,公司产品将陆续在工厂、仓库实现落地部署,但初期形态并非完整双足人形,而是实用性更强的底盘+半身形态,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周期会更长。
胡德波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用型与技术驱动。产线每3至6个月就需要换线,传统专用机器人可能面临淘汰,而通用型机器人可通过调度复用,有效摊低成本。具身智能的核心优势不仅在于物理形态,更在于模型驱动的端到端控制与数据驱动的低技能模式,谁能率先在具身智能领域验证这一逻辑,谁就能建立领先优势。
“家庭场景是行业巨头共同的目标,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的周期较长,短期内小尺寸、玩具型产品将率先丰富市场。”胡德波进一步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