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聚焦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高质量消纳的核心命题,提出分阶段目标及七大重点任务,旨在构建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撑碳达峰及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能源领域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类引导各类新能源有序发展、增强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将成为关键。发电、电网、输配电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大型央企已推进相应布局。
开发规模持续扩大
新能源需分类有序发展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正处于由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阶段:尽管开发规模持续扩大,但消纳机制不完善、系统适配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较突出,部分地区新能源弃电现象时有发生,跨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新能源装机规模还将成倍增长。9月24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自主贡献目标,明确2035年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已突破17亿千瓦;要实现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未来10年每年还需新增约2亿千瓦风光装机。
对此,《意见》提出第一条分阶段发展目标:到2030年,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持续保障新能源顺利接网、多元利用、高效运行,新增用电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显著增强,系统调节能力大幅提升,电力市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机制更加健全,跨省跨区新能源交易更加顺畅,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明确了重要实施路径。开发布局方面:分类引导各类新能源有序发展;统筹“沙戈荒”基地外送与就地消纳;优化水风光一体化开发;规范海上风电布局;科学推进省内集中式新能源建设,同时拓展分布式新能源开发空间;通过多元化布局提升整体消纳能力。模式创新层面:推动新能源集成发展与产业融合;支持“沙戈荒”地区构建产业链协同体系,促进高载能产业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转移;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等就近消纳新业态,实现“以绿造绿”和负荷灵活调节。
11月10日,中国华电董事长、党组书记江毅在华电宁夏公司调研时表示,要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重点加快“以大代小”风电项目建设。今年9月,中国华电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举行华电海原“以大代小”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仪式。该项目计划通过“等容+增容”组合模式,将原有30万千瓦老旧机组升级为100万千瓦高效风场,实现装机容量提升逾两倍,是风电领域“以大代小”创新模式的重大实践。
11月10日,振华重工有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公司自主研制的“振华30”轮近日完成国内首个万吨级海上钢结构——阳江三峡青洲五、七海上换流站下部结构的“浮+吊”安装作业。青洲五、七柔直送出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海上柔性直流输电送出工程,每年可为用电负荷中心输送77亿千瓦时绿电。此外,公司还与多家大型电力央企合作,持续突破深远海风电场建设难题,助力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大型化发展。
系统能力提升是关键支撑
增强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成关键
为了更好地消纳和调控新能源,《意见》提出另一条分阶段目标:到2035年,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在新能源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新能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高效消纳,支撑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技术、质量及竞争力均处一流水平,上游产业发展已无瓶颈。接下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中游与下游,其中中游问题更为关键。当前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消纳压力日益增大。传统能源基础设施适配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稳定能源,而新能源虽已发展十余年,但规模扩大后对电网的压力愈发显著。若推动新能源进一步走向市场,其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将凸显,同时会给电网带来更大压力。
在林伯强看来,“十五五”的核心任务是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支撑新型能源系统的关键抓手,承担着连接能源供应与终端消费的重要作用,首要目标是解决新能源稳定性问题——这是保障新能源高速发展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前提。
具体可从五个方面推进:一是煤炭清洁化与灵活性改造,这是保障新能源发展的基本盘,通过改造提升传统能源对新能源的支撑能力;二是储能体系建设,未来可加大部署电网侧储能,通过储能和经灵活性改造后的煤电机组更好支持新能源进一步发展;三是随着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应推动电动车成为重要储能场景,通过车网互动发挥储能作用——若电动车及充电桩规模足够,车网互动的储能场景模式就能实现;四是重视氢能产业布局,西北风电、光伏资源丰富,当前主要通过“新能源+煤电”捆绑经特高压通道外送,未来即便在西北当地布局数据中心等产业,仍需依托储能,但“储能+新能源+特高压”成本会很高,氢能可作为运输通道连接西部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可能更具备发展竞争力;五是电网智能化改造,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提升电网对新能源出力的预测精度和灵活调控能力,更好地匹配能源供需。
11月10日,中国能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钱朝阳举行会谈。倪真表示,希望与南方电网在特高压及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绿色低碳技术、国际业务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钱朝阳表示,展望“十五五”,希望与中国能建加大合作力度,合力推进能源互联互通建设,合力打造能源技术发展高地,合力开拓能源全球合作蓝海。
《意见》还提出,市场化机制完善是重要保障。强化新能源消纳既需技术创新支撑,也需政策保障优化新能源消纳管理机制,明确主管部门的分工责任,并强化监测监管与目标执行。
通过一系列路径相互协同,形成覆盖开发、消纳、调控、保障的完整体系,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