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发布的10月份《资产管理信托市场统计分析》显示,10月份非标产品遇冷,标品信托产品成为亮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信托行业发布一系列重磅新规背景下,非标信托业务收紧是大势所趋,行业加速向标品信托业务转型。
非标产品市场遇冷
《资产管理信托市场统计分析》显示,发行市场方面,10月份资产管理信托发行数量与规模环比双降,但同比双增。10月份,共发行资产管理信托产品2208款,环比下降9.39%,同比增长19.87%;已披露发行规模为1107.32亿元,环比下降12.99%,同比增长25.52%。其中,非标产品发行数量环比下降18.72%,已披露发行规模环比下降19.81%。标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微降,但规模稳中有升。10月份,标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微降1.23%,已披露发行规模环比增长1.00%。
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研究团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非标产品的发行降温或是导致发行市场遇冷的主要原因。”
成立市场方面,10月份共成立资产管理信托产品1651款,环比下降27.71%,同比微增0.61%;已披露成立规模为605.16亿元,环比下降14.62%,同比增长28.95%。其中,非标产品成立市场整体呈现疲弱态势。10月份,已披露非标产品成立数量环比下降37.12%,成立规模环比下降22.78%。而标品信托产品成立数量虽然环比减少,但已披露成立规模环比增长12.86%。
对此,上述研究团队认为,一方面,受国庆中秋假期因素影响,节前非标信托项目集中落地,信托行业提前释放项目储备与资金需求,同时10月份工作日大幅缩短,这导致长假后市场供需动能明显减弱,资金募集周期被迫拉长,产品成立节奏中断,这对非标信托业务影响尤为显著;另一方面,受9月份实施的预登记新规影响,10月份非标信托转头下行,但标品信托业务逆势上行,成为资产管理信托市场的亮点。
信托行业加速转型
近年来,信托行业迎来一系列重磅新规,行业加速转型。2023年,《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厘清了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边界内涵;2025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强信托业务全流程监管;9月份,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全面强化了信托业务监管要求;10月31日,为规范信托公司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发布《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周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办法》是对信托行业的系统性优化,核心在于推动行业逐步脱离传统非标业务模式,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这意味着行业竞争将从过去的规模竞争,逐步转向以投研能力、合规水平为核心的能力竞争,同时夯实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办法》将资产管理信托定位为基于信托法律关系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具有符合资产管理本质、坚持私募定位、严格投资者标准三大特征。在周萍看来,《办法》为资产管理信托划定了清晰的业务范围与监管要求,明确禁止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合理限制非标债权投资范围与结构化产品杠杆水平,确立其基于信托法律关系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定位,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人数不超过200人,从根源上规范规模扩张行为。
“长远来看,在政策指引下,通过夯实投研基础,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深化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资产服务的生态协同,信托行业有望实现从‘规模导向’到‘质效优先’的转型,立足信托制度优势,在大资管市场中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周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