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杨溢仁)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当前中国的白酒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年轻的消费者似乎更青睐30至40度的低度酒,以及果味白酒等“健康概念”产品。海外市场似乎也嗅到了商机。在近日启幕的第八届进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低度酒、果酒、起泡酒……齐聚一堂,以期争夺国内这片广阔的消费市场。
各国酒品荟萃同台争艳
毫无疑问,进博会为海外酒企提供了进入中国大市场的宝贵机会,并带来了无限可能。
诞生于1976年的地中海岸、清新时尚的“宝石”——Via Esmeralda白葡萄酒;以甘甜的口感和高品质著称的加拿大山醇戴尔冰酒;来自日本的“金奖收割机”、幸姬纯米吟酿……纷纷亮相进博会,驱散了申城初冬的寒意,为国内酒类市场带来了一场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
记者注意到,作为澳大利亚著名葡萄酒庄,Penfolds奔富已连续第六年参加进博会。与此同时,在本届进博会上,奔富的马年限定款还进行了全球首发,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
那么,为何有源源不断的海外企业选择拓展中国酒业市场?
在业内专家看来,从消费升级到文化融合,从政策红利到市场潜力,中国成为全球酒业品牌竞相布局的“核心战场”为大势所趋。
紧盯国内市场深挖潜力
海外酒业品牌对中国市场青睐有加,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其背后的深层逻辑。首先,国内的消费升级驱动了市场对高端酒类需求的爆发。现阶段,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酒类产品的需求显著提升。
有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期间,中国市场起泡酒销量显著增长,增幅高达10%。海关总署公布的2025年1月至9月起泡酒进口数据显示,起泡酒累计进口量达558.55万升,同比增长4.12%;累计进口额为4899.83万美元,均价8.77美元/升。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部分海外酒类品牌正通过推出低度化、定制化产品,精准匹配国内年轻群体对“微醺体验”的追求。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海外品牌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
其次,文化融合构建了国内市场对海外品牌的认同基础。现阶段,海外品牌通过本土化策略(如保乐力加在峨眉山建厂),融入中国元素,减少了文化隔阂,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消费者的归属感。
再者,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与进博会等国际交流平台的建立,加速了市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让海外品牌能快速触达全球消费者。
“海外酒业品牌看好中国市场,本质是对国内消费潜力、文化包容性与政策红利的深度认可。”一位参会的采购商告诉记者,“未来,中国市场将持续为全球酒业品牌提供增长引擎。”
“连续第六年参加进博会,充分展现了我们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与坚定信心。”奔富全球董事总经理唐沐今表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是奔富深化中国市场交流合作、展现本土发展成果的重要契机。我们将继续携手中国合作伙伴,以创新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助力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高质量成长,不仅要让全球风土在中国焕发新的活力,更要助力中国风土闪耀世界舞台。”
调整品牌策略顺应趋势
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当下,多位参展商表示,希望未来继续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产品走进中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当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海外酒类品牌想要打开中国市场,仍需多措并举,在深入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将品牌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海外酒商可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调整产品,即对产品进行本土化改良。例如,将法国高单宁赤霞珠改良为“中度单宁+果香”版本,或开发低度果味白酒及预调鸡尾酒,降低饮用门槛。
业内人士指出,海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初期,产品知名度还不高,前期可先对市场进行细分,从中选出一个或多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作为初期的重点营销对象,集中优势力量有助于快速打开市场,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等品牌知名度提升后,可再进行更广泛的市场拓展。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酒业全景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酒类的零售总额达9863亿元,同比增长7.2%,预计2025年将突破1.2万亿元规模,2030年剑指1.8万亿元。另外,鉴于新酒饮市场也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预计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2027年突破1200亿元。
“未来,国内酒业将继续向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前述采购商乐观地表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国内酒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就市场规模考量,1.2万亿元与1.8万亿元之间的潜在空间可观,这将为行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再就技术趋势分析,未来AI品控、区块链溯源、元宇宙营销等创新方向,将重塑产业格局;商业模式方面,从单一的品类销售,到‘酒旅融合+健康消费+数字生态’综合解决方案的推陈出新,对于海外酒企来说,只有顺应趋势、掌握趋势,并能在趋势中不断创新,方有可能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