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深度融合,正在颠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重塑全球农业竞争格局。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农业数智化转型的新趋势新要求,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动力。
纵观世界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可以发现,只有农业科技强才能实现农业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种子、耕地、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大跨越,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农业科技发展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教育、科技、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农业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农业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保障,农业教育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遵循教育先行、科技支撑、人才驱动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聚焦三位一体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配置。这既是抢占国际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涉农高校作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要统筹推进教育提质、科技攻关、人才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根基。
以教育提质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基。教育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更是培养“兴农人”的主阵地。聚焦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要加快构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农业数字化、智慧化和协同化发展趋势,推进新农科建设,塑造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学科生态系统。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建智慧农业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通,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与智能农机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工匠精神,完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农业职业吸引力和荣誉感。
以科技攻关锻造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之魂。破解农业科技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难题,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紧扣智慧农业复杂场景需求,补齐智慧农业短板弱项。针对农业生产的基础、共性问题,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引领性突破,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支撑。聚焦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的短板弱项,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尽快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建设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科技成果价值的输出。
以人才振兴筑牢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之本。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要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兴农人”,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强国建设生力军。围绕农业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需求,完善更为积极、开放、柔性的人才引育机制,支持跨地区、跨行业人才资源共享,注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建立健全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深化兴农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流动、使用、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兴农人”在深耕农业、服务乡村中实现人生价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鼓励恋乡农民工返乡、知农大学毕业生回乡和爱农各类人才下乡创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为江苏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