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何昱璞
蔚蓝海洋,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科技竞逐的新疆域。11月8日,惠生清能董事长刘洪钧在2025厦门产业发展大会暨金圆集团杯·上市公司(港股)金牛奖颁奖典礼上发表了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端装备制造融合发展之路”的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了其以“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碳化”的“四化”融合之路,破局海洋经济与高端装备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海洋经济驶入高质量航道
“海洋经济已跃升为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并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刘洪钧开宗明义。他援引数据称,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海洋制造业产值3万亿元。“这不仅体现了海洋经济的规模效应,更昭示着高端装备制造的广阔市场空间。”
刘洪钧进一步表示,当前海洋经济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与传统近海开发相比,现代海洋经济呈现出鲜明的“深远海化”特征。
政策的持续赋能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刘洪钧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海工装备在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及新承接订单方面稳居世界第一,这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四化”驱动高端海工装备升级
然而,航程并非一帆风顺。刘洪钧直言行业面临多重挑战:核心技术垄断尚未完全解决、产业“大而散”格局制约发展效率,以及面临深远海开发中极端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刘洪钧认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必须跳出“单点技术突破”的传统思维,以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碳化“四化”融合为核心,重塑产业发展逻辑。
刘洪钧介绍,目前“四化”理念已在惠生清能三大核心产品上取得显著成效。在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领域,公司实现了重大突破。“我们交付了中国首条全流程自主的FLNG,”刘洪钧表示,“这种长链条整合能力,让我们在全球新建FLNG平台市场中占据约30%份额。”
在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领域,刘洪钧坦言:“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核心市场仍在海外,中国企业在品牌认可度和产业链竞争力上仍需努力。”
向“微笑曲线”两端攀登
记者了解到,凭借高标准的交付,惠生清能已与意大利石油公司ENI、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阿根廷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这些合作也让惠生清能从单个项目参与者,成长为国际能源生态共建者,在全球能源装备与工程市场编织能力网络,实现市场、品牌、技术的螺旋式上升。
展望未来,刘洪钧表示:“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单纯制造,必须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强前端设计与基础研发,提升后端品牌价值与服务水平。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整体跃升,才能将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真正打造成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利器,在广阔的深蓝疆域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