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进博会上,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展出的前沿创新产品,主要是从海外市场引进。本届进博会上,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一些“全球首发”的医疗器械产品,已变为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不少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相继披露了在华本土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对此,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表示:“我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引进全球先进技术,而是转向携手本土实现价值重构,将中国临床需求深度嵌入全球研发体系,对前沿创新进行本土化适配,以全球创新+本土智造的双轮驱动模式,让更多双向奔赴的‘握手式创新’在中国落地生根。”
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全球首发”
在本届进博会上,“国产化”成为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反复提及的词语。
作为连续八年参展的跨国医疗器械厂商之一,GE医疗围绕重疾精准诊疗、介入与手术治疗、数实融合三大领域,集中展出近40款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首发的18款创新产品中,60%为中国团队主导研发,中国团队研发占比创历届新高。
GE医疗中国CT业务总经理惠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Expert X新量子CT是在北京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供应全球的一款高端CT。
进博会举办的八年时间里,跨国医疗器械在华的本土化进程按下了快进键。
2022年,波士顿科学旗下Polaris血管内超声系统获得中国药监局颁发的注册证,这是波士顿科学首款借助医疗器械注册人(MAH)制度成功获批的产品。
伴随着IVUS(血管内超声)技术的迭代升级,波士顿科学持续探索应用AI技术帮助临床医生完成腔内的智能读图分析,研发了AVVIGO+血管内超声诊断系统,这款产品凝聚了波士顿科学全球团队的智慧结晶,其中产品的核心软硬件由中国团队深度参与研发。
波士顿科学也决心在中国建设自有产线,加码心血管领域创新产品的本土供给。2024年10月,波士顿科学临港工厂建成开业,这是波士顿科学中国区的首个生产制造基地。
在本届进博会上,不少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争相披露在华国产化进程情况。
直观医疗在华销售的达芬奇第四代手术机器人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专注于透析等产品研发生产的万益特,国产化率已达到60%以上,用于多脏器治疗的重磅产品PrisMax已实现中国制造。GE医疗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95%产品都在中国生产。西门子医疗累计超过130款产品在中国研发生产。
本土化提速背后
如何看待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华提速本土化进程?
直观医疗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葛岚(Glenn Vavoso)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本土化生产可以有效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更好地响应中国本土市场需求。
直观复星的本土化之路不仅体现在临床应用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医疗产业链的系统性投入。从生产基地到培训体系,从产品落地到临床应用,直观复星已构建起完善的本土化生态。
葛岚表示,中国市场是直观医疗全球非常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公司对中国市场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心和承诺。
张珺也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份额占全球30%,能够为创新技术提供“研发-量产-普及”的全链条规模支撑(Scale)。此外,中国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制度创新,更成为医疗创新落地的“加速器”(Speed)。以往中国被视为销售市场与制造工厂,如今凭借Scale与Speed的“双S”优势,中国正沿产业价值链升维拓展,跻身全球创新策源地、商业模式试验田和国际供应链枢纽,成为世界医疗版图的关键变量。
此次进博会上,波士顿科学全球供应链中国副总裁吴秀兰就回顾了公司产业链本土化推进历程,她特别指出,公司得到了来自上海药监部门和临港管委会的大力支持,这为波士顿科学本土化路径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助力。
在波士顿科学临港项目落地前,上海药监部门就已提前开展沟通,通过派出专门团队指导工厂建设和体系建立,提升注册审评和体系核查的效率。此外,上海药监局也深度参与政策推动,推出了本市的进口转产规定,不仅吸纳了国家政策核心,更结合实践梳理注册资料、体系核查等细节形成指引附件,开通咨询热线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随着本土化进程的深入,波士顿科学在中国的布局也拓展至更广泛的供应链协同。
吴秀兰谈到,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的创新能力,正在为全球供应链注入新的活力。多路径的本土化,只是波士顿科学在优化本土智造产业链、供应链的第一步。公司目前不仅关注产品产线的落地,也持续关注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并与本土伙伴开展联合研发,希望未来能更快速地满足临床终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