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9 15:27:59 股吧网页版
拜耳锚定“AI+健康”:携本土企业破局健康消费,释放创新强信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AI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当下,健康消费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作为全球领先的健康消费品企业,拜耳正积极构建AI驱动的创新生态。

  11月7日,拜耳健康消费品依托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这一全球性开放平台,成功举办“未来已来:AI赋能自我健康管理”主题活动,深度解码AI技术在医药产业与健康消费领域的落地实践、核心瓶颈与未来路径,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扎根中国140余年的跨国企业,拜耳的中国布局从处方药领域,拓展至OTC(非处方药)、健康消费品等多个板块,已成为中国健康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如今,拜耳已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进博会早已成为其兑现创新承诺、链接全球资源与本土需求的核心枢纽。

  依托进博会的资源整合与联动效能,拜耳正进一步加码AI在健康领域的落地,一方面推动B端(面向企业)研发生产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也借助数字化合作打通C端(面向消费者)消费场景的需求响应,让AI从技术概念融入健康管理全链条,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从泡沫突围到落地深耕,技术与生态双轮驱动

  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医药产业作为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典型领域,正经历从概念热向实干热的转型。拜耳联合行业伙伴的实践,正逐步勾勒出AI在医药研发、生产、转化全链条的革新路径。

  在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洪亮教授看来,AI在生物医药领域确实存在泡沫,但泡沫是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关键是要凝练能落地、有价值的成果。这种落地并非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多方协同的成果,AI研发的药物需要经过专家论证与实验验证,才能证明有效性。另外,从商业模式层面看,应当构建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总之,在AI制药及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领域中,首先要给市场信心,同时要有好的合作模式、商业模式。”洪亮教授总结道。

  这一逻辑在与拜耳的合作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双方联合推进的两个医药项目,通过AI进行分子设计与优化,已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产品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稳定性不足、易析出杂质等问题,目前正处于合规探索阶段,预计三年左右实现落地。

  从资本视角看,AI医药的投资逻辑愈发清晰。本草资本合伙人汪晓燕博士表示,资本最看重颠覆性、能落地的项目。颠覆性主要在于AI能带来非常明显的效率提升,比如,小分子药当前人工改造空间已相对有限,AI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因此资本在投入时会犹豫;而大分子药的改造空间巨大,人工干预能力有限,若AI能降低临床前的巨额投入,将成为投资重点。

  “不过,大分子药周期长,所以我们先通过能快速验证的项目‘养活 AI’。”汪晓燕博士补充道,工具酶、消费品相关领域,凭借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数据即可快速验证效果,效果好就能快速融入市场,这种项目成为连接资本与长期研发的桥梁,为AI在医药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与信心支持。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拜耳正积极构建AI医药创新闭环。进博会期间,拜耳健康消费品宣布与上海天鹜科技达成战略合作,这是双方基于前期合作的加码升级,将聚焦智能蛋白质分子设计和生物制造创新,重点突破消化道和皮肤健康领域的技术难题,通过AI大模型提升研发效率,加速新产品从概念到商业化落地的过程。

  目前,拜耳在中国已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布局5个研发中心,且各有侧重、协同发力。借助去年进博会期间推出的中国创新合作中心(CCIP)的技术转化能力,拜耳已向全球推出多个创新方案,践行“创新中国,赋能全球”的目标。

  从需求洞察到场景落地,打造个性化健康生态

  “所有研发本质上都是市场导向,无人买单不行。我认为人工智能未来最大的出口必然是To C(面向消费者),核心是解决个性化需求,它可以作为助手,帮用户实现精准采购、定制化选择,这会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洪亮教授判断道。

  当前,AI驱动的健康管理已成为重要趋势。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最新洞察报告《“脆皮”潮下的健康突围:ACE止脆方案》显示,消费者对AI赋能日常健康管理的期待显著提升,尤其在精准症状认知、成分安全识别、智能用药提醒等主动健康领域需求突出,并且期待AI应用贯穿健康消费全场景。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研发负责人李晓萌表示,健康消费品核心是具备消费属性,需由消费者买单,因此所有创新与优化都必须以消费者为出发点,这正是AI for science的核心要义。我们的大数据、科技与人工智能应用,要从消费者调研切入,精准洞察真实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布局研发、推出产品。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总经理何勇结合企业实践表示,真正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精准识别消费者潜在需求,确保从源头创新,打造出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他强调,拜耳正通过昆明“黑灯工厂”实现智能制造,并借助CCIP的技术转化能力,推动从新成分到新工艺的源头创新。

  事实上,拜耳已在健康消费领域深入布局,本届进博会响应“首发经济”号召,重磅展出五款“全球首展”产品,聚焦过敏、消化道、营养、皮肤等领域的健康需求。

  在消费者服务端,拜耳积极推进AI技术的场景化应用,致力于打造更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体验。通过开发AI智能健康解决方案,拜耳将高效响应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让AI成为消费者日常健康管理顾问,助力其更便捷、更科学地进行健康管理,让健康生活更加精准可控。

  在健康消费领域,除拜耳外,更多企业也在推动AI的价值落地。京东健康数字营销负责人范静指出,AI在大健康领域正从技术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核心是向用户传递价值。需精准洞察用户需求,优化供应商服务模式,让AI具备温度,最终实现服务可及、知识可及与成本可控。目前京东已在购物场景中植入AI导购功能,帮助用户高效解决挑选难题,提升决策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消费品的功效争议,是行业发展的长期痛点,AI正从多个层面提供解决方案。洪亮教授表示,AI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AI的出现实现了一般认知里不可能的事,比如对蛋白质进行自然氨基酸选择性突变,完成精准的科学编辑,提升了健康产品的价值;二是通过大数据跟踪方法,可以对海量用户进行长期监测与统计分析,明确产品对特定人群的实际效果,为消费者提供了切实可信的依据。

  从硬件传感到数据语料,筑牢AI健康基石

  AI 赋能自我健康管理的核心,在于能感知、有依据,前者依赖硬件技术的突破,后者依靠高质量数据语料的支撑。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庄英萍教授从生物制造与健康研发的底层逻辑出发,强调了传感器技术的关键价值。“我们研究细胞代谢、生物合成,这些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想通过AI实现智能调控,第一步就得‘看清’过程。”

  庄英萍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当前pH值、溶氧量、温度等基础参数的监测已较为成熟,但AI要实现更精准的干预,亟需更先进的传感器支撑。比如基于拉曼光谱、在线红外的技术,能实时检测底物浓度、中间代谢物含量、最终产物纯度,有了这些数据,AI模型才能准确判断过程变化,给出最优决策,真正实现智能生物制造。

  在何勇看来,当前AI在行业内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而拜耳已形成明确的核心认知——AI的核心价值首在于深化对BI(商业智能)的理解。AI 并非孤立存在的工具,其有效发挥作用必须以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为前提。若底层数据存在标签模糊、颗粒度不足等问题,AI 的智能化优势将被显著削弱,数据瑕疵还会被进一步放大。

  “基于这一认知,拜耳当前更注重夯实企业数据体系,例如规范数据标准、优化标签体系,为后续AI在研发筛选、运营效率提升等场景的应用打好基础。”何勇说。

  这一实践方向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企业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开发高质量数据集,大力发展“数据即服务”“知识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等新业态。这为健康领域AI数据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市场需求也在进一步印证这一趋势。医疗求思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AI语料市场规模达68.7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长至1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因对数据精准度、合规性要求极高,成为AI语料市场的重要增长板块,未来市场空间显著。

  未来,拜耳健康消费品将依托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本土合作,加速AI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与产业应用,不仅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智能化健康解决方案,更将源自中国的创新方案推广至全球市场,助力更多全球消费者享有更健康的生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