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如同一部多维度的时空交响曲,一边是奔涌向前的数字浪潮,一边是静水深流的匠心坚守。
一路前行,进博展馆里的科技感拉满,不少展台前唱主角的是“机器人”。比如宇树科技的机器狗,能稳健攀爬,亦能深入火场;海克斯康的工业巨臂精准舞动,完成着苛求精度的装配使命;还有来自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家庭陪伴机器人同台“首秀”。此刻的四叶草,宛若一场机器人“华山论剑”的盛会,你甚至还能欣赏一场机器人格斗赛。
然而,几步之遥,时空便悄然切换。来自印度的细密画大师Marotia正凝神创作,他手握用松鼠毛制成的画笔,俯身在画作上签名。Marotia深耕细密画艺术已逾四十载,曾获得印度副总理颁发的国家荣誉,作品更远赴德、美等多国展出,这位印度细密画传承人此次专程从印度飞来上海,带领中国观众领略方寸之间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
在珠宝展区,一位来自意大利拿波里的手艺人正展示着传承百年的贝雕技艺,取材、切割、手绘、雕刻、抛光——每一道工序都延续着跨越世纪的手作温度。这是这位手艺人第二次踏上进博会的舞台,他说,希望中国观众能驻足片刻,亲眼见证一件贝雕的诞生过程。
在上海非遗客厅,每日都有非遗传承人亲临“坐镇”。这里既有传统香道制作、中药炮制,也有江南点心制作等多种技艺。国家级非遗“徐行草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勤现场展示:只见他手指翻飞,装模、编面、结口……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原本质朴的黄草,不多时便化作一枚精巧的香囊挂件。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说,手艺人是“会走路的国宝”。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我们这个时代,正被算法的效率逻辑所驱策,不断加速。而进博会也为另一种时间观提供了展台——一种循环的、积淀的、尊重物质自身生命节律的时间观。这种与自然、与历史同步的节奏在提醒我们:文明的厚度,不仅取决于向前奔跑的速度,也取决于向后回溯的深度,而这一切最终都回归到对“人”本身的观照与尊重。
当代码遇到掌纹,两者的同台并非简单的对比或对抗,而是进博会上最动人的一场文明对话。一方面现代科技,正悄然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从精准控制的电窑、智能雕刻工具到高清数字显微技术,在科技的加持下,匠人从重复劳作中解放,可以专注于创作中那些不可被复制的灵韵与神采。而互联网与数字平台,更似一双无形的翅膀,让曾经深藏于巷陌之间的手艺,跨越山海,飞向世界。
另一方面,手艺人也以其独特的“慢哲学”,为狂奔的科技提供着一面清晰的镜鉴。手艺人或许从未使用过算法,但他们本身就是最精妙的算法——历经千年调试,教会我们如何在效率与诗意、全球化与本土性、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那个珍贵的平衡点。
人类的故事既需要程序员编写未来,也需要手艺人雕刻时光。他们的同台合奏,织就了一幅更加瑰丽的人类创造图景。当人们为“秒速传输”的黑科技惊叹之后,又能静静伫立于手艺人台前,欣赏一凿一锤的精雕细琢,这本身就体现了进博会超越展品本身的魅力:专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