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联合相关单位推出“思响上海”项目,旨在通过举办接地气的活动,讨论冒热气的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10月27日,“思响上海”第五期活动来到青浦区徐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以“进博会的N种打开方式”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和社区居民共同交流,讨论进博会带来的发展机遇。“思想汇”今天推出现场实录,以飨读者。
尚泰路居委会干部:进博会不仅是“引进来”的窗口,也应是“走出去”的平台。如何将国内的优质文旅资源,如非遗文化、特色民宿、康养旅游等,通过进博会平台进行系统性推介,并与海外旅行商、媒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中国文旅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
吴晓隽(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文旅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实际上,经过这几届的发展,进博会的文旅板块展示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一个变化。我们会发现,它以各种沉浸式场景去融合不同业态,作为一个整体场景进行宣传和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推广效果要比单一的一个企业,比如酒店或者旅行社的推广效果要好。
如何通过进博会提升中国文旅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我觉得第一个是平台的搭建。文旅的推广营销是围绕目的地让各条主题线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整体营销。像进博会这样的大型展会,是非常适合做目的地营销的平台。因此,通过打包的形式和沉浸式体验来吸引更多的客商进行洽谈和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可以在服务贸易展区创新设立“中国文旅精品体验区”,突破传统展陈模式,运用沉浸式场景设计将非遗技艺、特色民宿、康养基地等资源进行主题化整合。通过设置非遗活态传承展示区、康养旅游沉浸体验区等特色板块,让国际买家在互动参与中切身感受中国文旅的独特魅力。
通过进博会提升中国文旅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第二个很重要的方式在于进博会自身形式的升级。目前,进博会可能更多是现场的展会,今后可以加强线上和线下的互相补充,以及进行展中和展后项目的延伸。进博会的“展中”体现在集中的体验,“展后”则通过线上的方式去主动面向海外的客商提供和更新一些资讯,以及保持长期联络。这样打造出来的“展中集中展示,展后持续交易”运营模式,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国际合作成果,这些都是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现场掌声)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文旅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晓隽教授发言。
玉兰清苑居委会干部:作为Z世代的一员,我想请教两位专家,面对Z世代主导的娱乐市场,进博会在引入海外娱乐创新的同时,如何反向赋能我们中国本土IP“走出去”?能否通过设立专项对接机制,帮助国内游戏、动漫、潮玩等青年文化产品,借助进博会的全球渠道资源,实现更高效的国际化传播?
罗长远(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教授):我们现在谈到中国出海的时候,往往想到的都是一些硬科技方面的产品,比如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但是实际上,在中国出海企业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成长很快、引起市场较大反响,这就是我们的服务业。其中包括游戏、茶饮、潮玩等,这些正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另一个热点。
那么对进博会而言,我个人觉得如果我们把它打造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一定会有来自市场的Z世代需求,相应的论坛、主题研讨、展会都会应运而生。所以对于这种反向赋能的发展,我觉得不要操之过急。现在谈到如何通过进博会让我们本土的东西走出去,作为研究企业出海的一位学者,我想说“it takes time”(它需要时间),慢慢来,不要着急。未来进博会上一定有业界响应Z世代的需求,会慢慢和国际接轨。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罗长远教授发言。
吴晓隽:进博会在引入海外娱乐创新的同时,正在成为中国本土IP“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它的价值不仅在“展示”,而在于通过精准的对接机制,构建起一个双向的文化交流空间——让海外IP走进来,也让中国的游戏、动漫、潮玩等青年文化产品更高效地走向国际。
从实践看,进博会的专项对接活动已经初见成效。比如第五届进博会的“海外文娱IP牵手国潮老字号”快闪对接活动,就促成了中国非遗品牌与国际知名IP的跨界合作,也让海外企业开始主动吸收中国文化元素。这种以文化融合带动商业创新的方式,是进博会最独特的价值之一。
同时,进博会也在为本土IP国际化提供全链条支持。一方面,它提供了全球曝光与交易机会,让原创内容能直接面对国际采购商和渠道商;另一方面,它通过整合政策、资本、技术和媒体资源,正在帮助中国IP从“展出”迈向“出海”,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未来,进博会还可以将这种机制常态化,比如设立“中国青年文化IP出海促进中心”,系统组织国内优秀企业进行联合展示,并安排与全球顶级分销商、媒体的精准对接。同时设立专项孵化单元,陪伴最具潜力的本土原创团队共同成长。这样,进博会就能真正实现从“文化展示”到“文化共创”,成为中国青年文化IP走向世界的首发平台。
徐泾某企业管理者:一般认为,进博会更多的是把企业引进来,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类似良品铺子等,已通过进博会融入全球供应链并实现品牌出海。这种“借进博之势出海”的模式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进博会应如何从平台功能上进行升级,为更多本土产业提供从技术合作到市场拓展的“双向开放”支持?
吴晓隽:以文旅公司为例,在出海方面,除了有出海的意愿,还会有一个体系来支撑出海。现在很多国内企业急着出海,但不是说想出海就能出海的。海外的行业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消费偏好以及规模都与国内有很大的区别,所有企业需要对这些新的市场情况进行了解。
那么,进博会能做的是什么呢?除了展示和交易之外,需要对有出海意愿的一些企业提供一个专题论坛来帮助大家。首先就是出海的基本“配置”,包括出海的能力和需要了解的一系列规则,这些都是出海前必要的准备工作。那么在出海中,出海企业可能需要和当地企业建立起更多联系。这个时候,进博会可能给它提供的是另外一种方式的连接网络以及进入节点的契机。
要让更多本土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制造业、服务业更普遍地通过进博会平台“走出去”,就需要进博会从“单向的引进”升级为真正意义的“双向开放”平台。在这一升级过程中,关键不只是“展会举办”本身,更在于展会外的支持机制、渠道对接、后续落地、品牌国际化服务、制度政策配套。如果进博会能够在未来几年内强化这些功能,它便有可能从“世界资源进入中国”的枢纽跃升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集聚平台。
罗长远:企业出海正成为中国新阶段的一个现象,这种现象其实与国际经验不太一致。国外企业的国际化路径跟我们国家企业不太一样,国外企业首先是发展国内市场,发展好了之后再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海。相比之下,我们国家企业深耕国内市场的程度存在相对不足。造成这一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国内市场仍然存在壁垒,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出海是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迸发出来的新现象,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考虑。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企业的出海也需要时间,需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中国企业有一种现象叫“抱团出海”,也叫“产业链出海”。国外企业出海,主要就是它自己出去了,但是中国企业呈现出来的是,产业链的上游、下游一起出去了。这背后意味着中国企业出海的另外一个优势——在国内有比较紧密、深厚的产业链基础。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即便出海到了当地啥条件也没有,也不用着急,咱家里不是有现成的吗?(现场笑声)
第三点,这种出海的模式往往不是“白富美”:不是以白人为主的国家,不是富裕的国家,不是美国。(现场笑声)其实,最需要产业链以及企业出海的目的地可能是全球南方国家。我们要超越单纯以投资贸易额度来看待进博会的视角,要从平台的角度来认识进博会。在这里,我呼应一下刚才吴老师的观点,一定要有成熟的机制来对接我们企业出海的诉求。其实这几年已经有新的情况在发生,因为我几乎每年都会去参加进博会,已经看到有类似的主题研讨在关注这些需求。

现场听众提问。
徐盈路天空之城五期居民:进博会可以让更多的进口蔬菜、水果和肉类进入中国,但是目前我们在菜市场和超市里好像没有明显感到价格下降,有些进口商品价格并没有变便宜。请问,怎么看待这种产品与商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罗长远:这个问题非常接地气,直接关系到我们老百姓的“钱袋子”“菜篮子”和获得感。为什么进博会带来的进口商品在超市里的价格感觉并没有明显下降?作为消费者,我在家里也经常跟我太太聊这个话题。(现场笑声)
进博会的很多产品会进入我们的菜篮子、我们的厨房。比如在农产品方面,菲律宾的香蕉、智利的车厘子、挪威的三文鱼,这些都是很有特色的产品。老百姓预期的价格跟实际的市场价格有一些差异,我觉得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
第一个是我们已经超越了依靠单一价格来衡量进口的阶段,现在主要考虑产品质量,品质在那里,那么它的价格就不会太低。第二,进博会本来就有一个功能,就是查漏补缺。以前有些东西我们是没有的,现在通过进博会传递了供给空间,让相关企业去对接需求空间,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价格的下降。第三,如果通过进口让物价大幅下跌,从宏观层面来说,那可能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最后,我也想说一下,其实各个国家对于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是程度最深的,很少有国家会把自己的农产品完全开放给世界,中国在这方面已经相对算是走在比较前面的了。总之,从品质、多元化等角度来说,我觉得可能个别产品价格还有下调的空间,但通过进口拉低价格可能并不是普遍层面上的事情。
吴晓隽:大家观察到的“展品变商品”过程中价格不降反升的现象确实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个由供应链成本、市场策略和产品定位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首先,尽管进博会通过降低关税和简化手续,为更多优质进口食品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了大门,但进口商品仍须缴纳增值税。更为关键的是,贯穿其全程的高昂冷链物流、仓储保鲜及分销成本,这些刚性支出构成了价格的基础。
其次,许多通过进博会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水果与肉类,其本身的市场定位就是中高端消费群体。它们往往凭借独特的品种、认证(如有机认证)或品牌故事,被作为“精品”来营销,其价格自然包含了这部分品牌溢价。此外,从“展品”到“商品”的初期,由于产量和进口量有限,处于市场尝鲜阶段,供需关系也决定了其价格居高不下。
最后,一个常被忽视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因素是,近年来国产农产品的品质飞速提升,例如云南的蓝莓、海南的榴莲以及国内的自产肉类,其性价比极高,这在客观上使得同类的进口商品必须通过维持较高定价来维系其“高端”和“差异化”的形象。
尚茂路居委会就业条线干部:进博会催生了一些新的职业需求,比如跨境电商运营、国际合规咨询等,那么普通劳动者如何抓住进博会带来的新职业机遇?
吴晓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现在对于就业问题,大家都很关注。在新技术、新业态的背景下,大家在寻找更多职业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进博会首先是一个窗口,普通老百姓通过参与进博会能够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新兴业态的成长路径,从而判断哪些岗位、哪些技能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我们从中能够洞察重要的、急需的技能和知识,然后再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技能基础进行一个对比,从而发现差距,寻找培训进修的机会,最终真正参与到新业态职业发展的赛道上去。(听众点头)
这也给我们的政府机构、高校、行业以及协会提出新的要求,就是可以通过发布进博会新闻以及指导就业的指南,或者说是提供相应的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前融入跨境贸易与国际服务的真实场景,积累实操经验和人脉资源,把握住进博会带来的新职业机遇,在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