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世界格局。数据跨境流动对各国数字贸易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1月8日下午,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数据治理论坛,本次论坛以“共商共建开放合作的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格局”为主题。会上,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围绕全球数据治理碎片化问题作分享。
陈柏珲从一个真实案例切入:一位工程师发现“扫地机器人把每天在他家里面扫地的轨迹数据收集了之后传到国外去了”,由此引发广泛讨论。
他提出三个基本问题:搜集家庭房屋布局之类的数据要不要征求个人同意?将此类数据传输到其他国家,符不符合所在地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三,在大模型训练背景下,我们作为每一个普通人,应不应该有知情权?
“全球的数据治理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陈柏珲表示,每个国家在数据管理、大模型训练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体系,这使得全球治理“是分裂的,是碎片化的”。
他强调这种碎片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后果。根据经合组织和WTO的模拟,如果全球经济体完全限制数据的跨境流通,即每个国家都将数据锁定,全球的GDP将下降4.5%,出口将下降8.5%。“这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影响尤其明显,因为没有数据流通就没有创新的扩散,也就没有全球供应链的智能协同”。
面对这些现实,他直言:“我们明明知道数据跨境流通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每个国家都有好处,都非常重要,但是为什么却越来越难以实现真正顺畅的全球流通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理念冲突,而在于机制的差异。”
从G20的比较数据来看,全球各国在45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从合法性条件到本地化要求再到处罚机制,这些差异深植于各国的历史、法律传统和社会心理。陈柏珲强调,“我们重要的不是消除这些差异,而是要协调这些差异”。
在陈柏珲看来,关键不是数据是否要流动,而是如何在差异中流动,如何在各国法律法规差异下做到“协调”。目前国际社会缺乏协调这些差异的有效机制,同时在缺乏技术标准、缺乏公允的协调工具的情况下,数据治理逐渐被政治化。
他谈及新加坡的实践——新加坡凭借透明的监管、良好的执法记录以及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人文关系,并结合与欧盟兼容的法律框架,成为了可信节点之一。
为此,他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一个技术化的非主观评价的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透明的、可验证的机制”。其核心是把各国不同的数据保护法律汇总成一个标准全集或全景地图“,并将其”转化成可以执行的、可以集散的这样一串代码“。企业和国家只需在平台上”跑一遍测试“,系统就能告诉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这将使跨境数据流动”从政治信任问题变成了技术协调问题“,从而”用技术重建通途。
陈柏珲强调,“让合规回归理性,让互信基于事实”,并指出“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可以挑头做这件事情”。他表示,如果中国能够通过试点推动技术化的跨境数据互认,对于全球、对中国的数据流通、对经济活跃贸易以及推动全球科技的发展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