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由华夏时报社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华夏城市产业链发展大会·2025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城市更新与无障碍适老化改造主题活动”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衢州,这座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的城市,地处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市域面积884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近年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声名远扬。在此次论坛上,衢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毛爱民分享了衢州市在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毛爱民表示,为使“有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衢州市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明确“提品质、优配套、塑形象、引活力”目标,综合运用空间腾挪、环境织补、功能提升等系统性手段,高标准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全力构建包容和谐的品质之城、温暖之城,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推进。基于此,衢州市将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作为首要任务。
近年来,衢州市高位谋划,同心合力构建全域推进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夯实制度根基;三是深化专业支撑,保障资金投入。
毛爱民提到,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衢州市区无障碍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构建高效指挥体系。领导小组涵盖住建、综合执法、交通运输、文旅、民政、残联等30个市级部门,以及柯城区、衢江区、智造新城、智慧新城等4个区块。各成员单位按职能分工,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区块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任务高效推进、落实到位。衢州市还累计组织了350余场次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评审会,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进行严格把关。
毛爱民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非一日之功,需坚持问题导向,从源头治理,于细微处发力,才能化障碍变通途,让“有礼”落地生根。这些年来,衢州市锚定目标,真抓实干推动设施服务双提升。
一方面,衢州市注重科学布局,创新一体模式。通过“专项体检+规划”一体化模式,依托大数据无障碍环境专项体检,编制《衢州市中心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年)》《衢州市城市环境无障碍设计导则》,构建“城市—片区—街区”尺度下的无障碍环境系统,形成近、中、远期建设要求和重点项目库,给出相关资源和资金配置建议,构建“一体化体检规划”引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链条。
另一方面,衢州市严格源头管控,筑牢质量防线。衢州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关口前移至规划设计环节,狠抓设计规范审查,确保新建项目从源头即符合无障碍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验收阶段,衢州市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验收标准,并创新实施“一票否决”制,即对无障碍设施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整体工程不予通过。同时,印发《关于做好无障碍环境试用体验的通知》,要求在项目交付前邀请残疾人、老年人等使用者代表参与体验,根据反馈意见优化整改,真正实现“以用促建”。
记者了解到,目前,衢州市聚焦重点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各类场所改造和提升。
在公共文体服务方面,衢州市大力普及公园景区、宾馆饭店、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与服务,确保信息交流无障碍、设施使用无障碍。在城市出行方面,衢州市累计完成133条道路无障碍设施改造,精细化处理盲道、缘石坡道等,让城市主干道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无断点”,缘石坡道实现与路面“零高差”平顺衔接。同时,完成2座人行天桥的无障碍化改造,加装升降电梯或符合规范的坡道。在公共交通方面,衢州市新增61辆无障碍公交车和50辆无障碍出租车。在示范引领方面,精心打造了5个具有代表性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项目,涵盖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社区、公园绿地等类型,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此外,记者获悉,为确保无障碍环境建设不走过场、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暖心工程”“幸福工程”,衢州市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毛爱民强调,下一步,衢州市将继续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在追求经济发展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人文的高包容性,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情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