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办,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已成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球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进博会期间,上海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进博会蓝皮书: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展研究报告(No.7)》(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进博会打破传统展会的物理边界,让不同时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家与采购方得以无缝对接。
《蓝皮书》核心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室主任汪红驹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智能供需匹配系统到跨境协作平台,商家无须跨越山海就能通过高清数字展厅全方位展示产品细节,从原材料溯源到生产流程可视化,让采购方如同亲临现场般深入了解产品;而采购方的需求也能通过智能算法快速匹配合适的供应商,大大缩短了传统贸易的沟通时间。
自2018年以来,进博会通过服务贸易展区的动态升级、功能拓展与机制创新,持续汇聚全球优质服务资源,完善政策生态,为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展区设置来看,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始终紧跟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首届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覆盖物流服务、文化教育、新兴技术等七大板块。
后续历届进博会持续优化:从第二届进博会强化科技创新,到第三届进博会细化非银金融等服务门类,再到第四、第五届进博会聚焦绿色化、数字化。在第六届进博会上,服务贸易展区关注商业活动全生命周期,聚焦绿色减碳、稳链强链、数字未来等新技术和新成果,致力于服务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第七届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以数字化为轴,关注商业活动全生命周期,形成“数智链接、产业互联、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四位一体的展区主题,致力于服务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为实体经济聚智赋能。
业界普遍认为,进博会提供的数字平台注重普惠性,为中小企业提供同等进入机会。只需接入平台,中小企业就能够享受与大型企业同等的展示资源和对接渠道。与此同时,数字基建整合了物流、支付、通关等全链条资源,将国际贸易中的烦琐流程简化为指尖操作,让商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路径更加顺畅。
在此基础上,如何优化财税手段与工具,更好发挥进博会技术引进、资本吸引的平台功能,推动实数融合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汪红驹建议,在制度层面,可尝试将短期涉税优惠调整为中长期制度安排,或明确延长年度性规则的实施年限,增强激励的稳定性。
此外,不同企业在参与进博会以及推进实数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差异化的场景需求。“因此,要构建梯度化、衔接性的财税支撑体系,精准设计工具包,制定分层补贴清单等是可供考虑的对策。”《蓝皮书》课题组建议。